中国太极功夫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55|回复: 3

布学宽抄录、传授的《内功经》原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7 19: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脉络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任脉起于承浆(头前唇下)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起于尻尾,直上由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井者肩井穴也,肩头分中即然,池者曲池穴也,肘头分中即然,此周身发动之所也。
    龟尾升气(上翻),丹田炼神(存神),气下于海(气沉),光聚于天心。
    从尾骨尽处用力向上翻起,真气自然上升矣。脐下一寸三分丹田穴也。用功时存神于此处,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气充于内,形光于外也。
二、格式
    脉络既明,次观格式。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耳。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正。
    正头、起项、吐面、神顺、肩活、胸出、背平、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之真窍也。
    足坚而稳,膝曲而伸,劲深而藏,肋开而张,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肋开,气调而均,劲松而紧,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
三、气窍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之呼出。勿使有声。
    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真气降归于丹田也。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小,坠于丹田,龙蛰虎卧潜伏也。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
    收者,慎气池也。提玉楼者,耳后高骨也。使气往来无阻碍,不拘坐立,气至喉者,以肺摄心也。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沉至海底方妙。
    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气升于两肋,骨缝极力张开,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有俞口以透入前心,方得真路。
四、劲诀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
    曰通,劲之顺也。曰透,骨之速也。通透,往来无阻也。
    伸劲,拔力以和缓,柔软之意。曰穿,劲之速也。曰贴,劲之络也。穿贴,横竖连络也。
    伸劲,拔力刚坚,凝结之意。曰松,劲之渔也。曰悍,劲之萃也。
    松渔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意。悍萃者,刚之极也。气血结聚之谓,松如绳之系,悍如冰之清。
    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转也。
    合者周身之一也。坚者横竖斜缠之谓也。
    按肩以进步,逼臀以坚膝,圆膛以坚胯,提胸以下腰。
    按肩者,将肩井穴劲沉至涌泉。逼臀者,两臀极力贴住。圆膛者,内向外极力挣横也。提胸者,起前胸也。
    提咳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
    两背骨用力贴住,觉其劲自脐下而出,自六腑向外转,至斗骨而回,出劲之时,将肩井穴劲,软意松开,自无阻矣。
    曰横劲,曰竖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
    竖者,肩至足底,横者,两背手也。以身说则竖者自腋至二肩穴。横者,自六腑转于斗骨背也。自裆至足底,自膝至于臀,以腿而言也。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支之首,收纳其妙。
    吸气纳于丹田,升真气于头,复至俞口,降于丹田,一运真气自裆下于足底,复上自外胯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手,复自六腑转于丹田,一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并行不悖,周流不息,久久用之,妙处参悟甚多。
    练神练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升光芒,动则飞腾,气胜形随,意劲神同,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
五、调气
    劲诀既详,下言调气之方。
    每日清晨,静坐盘膝,闭目钳口,细调呼吸。
    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于两肋,自两肋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后,渐升于泥丸。降气时,需默想真气由泥丸至印堂,降至鼻,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至前心,再沉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从尾闾达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从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六、凝神
    调气既专,心不散乱,更进一步,再求凝神。凝神何处,必须先明。斯时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做到凝神气穴,息息归根。久之,定中窍开,摄收先天真气,以供养生。神乃活泼灵妙之物,凝之不易。凝神之法,如鸡抱卵,照顾得力,勿助勿忘,回光返照,既不着力,务任自然。如斯,光自定,神自凝,窍自动,气自通,俾能抱一守真,神自通灵。
    行功之时,舌抵上颚,轻轻吸下,一吸一嗫,不断采取,亦谓温养。歌诀云:一吸便提,息息归脐,一吸便咽,水火相见。人体水火相济,神舒心适,神可养矣。《黄帝内经》曰:“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心为神之主,形为神之宅,气血精三者,则为神之荣也。气血精务求其实而和,尤以清心静神为主。心清而虚,神静而澄,可以固元气,生精气,裕血气,则百病不侵,自可延年益寿矣。
七、伏气
    天地以气生人,人类日夜不能离乎气,人命之活,由气运行,以作养料,荣卫全身。如能伏气归根,尤如树木之根深叶茂,欣欣向荣。伏气者,乃伏先天之气,以实其腹,坚固气穴,如何伏气?全藉调气功成,再进,能使息息归根,根即气海,在脐下也。由调气练至吸升呼降,吸气应细微深长,由尾闾引气上升,呼出时应徐徐呼出,不使耳闻,再由泥丸引气下降,行功日久,腹部渐渐坚强有力,热力由脐而生,氲氲日盛,以意引过尾闾,循脊透顶,而入髓海,即泥丸宫也,此之谓通三关,督脉开通,尾闾夹脊两关易过,玉枕关号称铁壁,较难通过,行功时,一引再引,自可打通,而入髓海。复自印堂而下,经咽喉,降胸入腹,上达于脐,此即开通任脉,任督二脉相通,运行小周天,日积日盛,气机成熟,河车自转,全身气血无不通行,更可达于毛发,周身温暖,体健神怡,容光焕发。身心自感愉快矣。能伏气,则精可返,而复还为先天之气。神可凝,而复还为先天之神。炼精者,欲以调此气而伏也。炼神者,欲以息此气而伏也。歌曰:无念方能静,静中气自平,气平息乃住,息住自归根。
八、守窍开关
    心下肾上,名曰气穴,乃心肾相交之路,水火相济之乡,未开称之玄关,即太极也:既开谓之玄窍。积精累气行功日久,打通任督二脉,调息之际,周而复始,川流不息,更须观窍守窍。拳谱云:道真窍不真,修道枉劳神。可见守窍之重要,行功久久,精满气化,流通百脉,玄关自现,妄念自止,真息自生,人身元气,聚而不散,并可吸收天地正气,生生不息,自能祛病强身,益寿延年。惟此守开关之法,须由虚一会儿中求之,方有效验,玄关既开,可夺神功,修命之道也。
总之,行功至此,法尚无为,勿忘勿助,乃在虚无不动中守窍开关。能无念而息可住,能息住而后真息现,真息现,玄关始可开,由此一窍可摄开地之正气,复还已失之人元,即有回春之望,命根坚固矣。
九、混元一气
    天地造化之道,不过阴阳五行一生一成而已。曰五行,实一阴一阳之运用也。阴阳之运用,实一气之往来也。终之始之,无非一气。先天一气,聚之则明,散之则昏,培之者,使之常聚而不散也。前言各法,旨在养此元气,使之聚而不散。培养元气须心肾相交,相交之法,全在提舐吸闭。日久功深,丹田元气充塞无间,则气上升,火下降,水火既济,阴阳自可混合,使身内常有太和气象,清光遍于全身,聚而不散,养生无上之法也。诀云:抱守精气,统归于神,存无守有,便得长生。
    一身上下,乾坤八卦,五行四象聚会之处。人身阴阳五行之气全,则精神焕发,灾害不生。炼神则二气交,三元混,元气自回。三元者,精气神也。二气者,阴阳也。气凝则上下交而五行之生克自全,使其自合五行之气,各得其全,则混合而无间,成为无上无极混元一气矣。混元一气,实即虚极静笃,无人无我无天无地之境界也。气云:炼元神,还太虚。炼神旨在还虚,即神入于虚,与虚合一,自天人合一之圣境,而达神虚合一之真境。
    总之:意拳内功乃顺乎阴阳五行生克变化之易理,而阴阳五行总源于太极之无极。故当混元保合,始可行满功圆返无极。铭曰:混元一气,吾道成矣。
    【说明】关于布学宽先生所传《内功经》,是武朝相于1972年在台湾《国术研究》杂志首次披露。据武朝相所著《强身之道》一书言,“今本吾师布学宽心传口授,暨手抄珍藏旧谱,将《内功经》公诸同好,以便有志者藉此问津”。
    布先生于20世纪初整理的这个《内功经》版本,以“脉络、格式、气窍、劲诀、调气、凝神、伏炁、守窍开关、混元一炁”等九个内容,分段阐述。经与形意拳大师宋世荣抄录的《内功四经》和车氏形意拳名师杨永蔚抄录的《形意秘鉴》(也即《内功四经》)对照。其中,布先生所传《内功经》从第一脉络到第五调气部分,与《内功四经》之“卷一内功经”完全相同;但从第六“凝神”到第九“混元一炁”等四部分,在《内功经》多种版本中却没有见到。因此,布先生所传《内功经》的这个版本,对武术爱好者仍有学习与研究参考的价值。至于布先生抄录的《内功经》之第六“凝神”到第九“混元一炁”等四部分,由何人所为。有待进一步详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东湖街道布心路1023号东乐花园57A栋4B
联系电话:0755-89982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