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功夫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11|回复: 18

经筋为什么能断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5 2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资料来源:中华养生保健
经筋顺畅人安康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载:“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意思是说“骨正筋柔”之后,气血得以流通顺畅,皮肉得以紧密结实,这样骨骼强健,精气充盈,顺应自然之道,则长寿延年。可见,“骨正筋柔”对于健康而言多么重要。
  大概由于骨骼显而易见,骨骼病症繁多且较重,一直以来,“骨正”都被人们所重视,而与其相提并论的“筋柔”却很少被提及。其实,从临床治疗及愈后保养来说,“筋”同样重要。
  “筋”的概念,有筋肉、经筋之分。
  筋肉就是我们平时所见的韧带与肌肉组织。因为骨骼是不可自行活动的,其活动依赖于周围的肌肉及韧带组织,所以,骨骼错位后,将骨骼复位是第一步,而能否保持骨骼的正位,则需要恢复肌肉及韧带的力量。内家拳中常讲的“宁练筋长一分,不练肉厚一寸”,也是指筋肉之筋。从日常保健来说,用“拉筋”、“抻筋”的方式达到“筋柔”的目的,比“骨正”更简便易行。
  相对筋肉而言,经筋我们听闻得不多。实际上,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灵枢》中就有专门讲述“经筋”的章节,在传承过程中,经筋一词演变为多义词,既代表人体生理体系,也用来表述病理现象。经筋是潜在的生理体系,每个人都有,但在健康人身上,经筋是顺畅循行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当人生病时,经筋循行受阻,就会出现既看得见也摸得着的粗细不一的“条索”,它也被称为“经筋”。经筋一方面是不同于经脉、筋肉的独立体系,另一方面又与经脉、筋肉有着密切的关联,更对防病治病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自古以来,这一流派在民间默默传承,在本期专题中,它被称为“推筋导络”法。依循该法,《黄帝内经》中有关经筋的描述不但看得见、摸得着,也令很多大小病症迎刃而解。经筋学说打开了一扇通往远古中医之路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管窥一直被认为玄之又玄的经筋理论,以及相应的巧妙的保健方法。
  总之,不论哪种学说,都让我们了解了“皮肉筋骨”中不可小视的“筋”,整理好这条条贯穿人体的“筋”,保持经筋顺畅,筋性柔韧,对健康大有裨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2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推筋导络,传承真脉

中华推拿正骨自古流传,发展到今天,门派众多,学术纷纭。经历了清末民初至上世纪下半叶的辉煌期,有的发展为一门之“学”,有的成了末路之术。其中几个未走向社会的重要门派已有失传“断种”之忧,继承、发展其学术已成当务之急。这里介绍“推筋导络”法已近绝学一门,希望引起政府以及社会有识之士的重视,以不失中医之精、人学之宝。
  正骨推拿的学术考察, 不同于内、外、妇、儿等中医学科,许多内容难述于笔端。文献记载的只是可以言谈部分,另有只可意会、体察部分,又有秘法之称,只能亲证亲验亲自体会。笔者经过二十余年的考查,从“正统”学派到民间流派,计有上驷院、戮班、练家、医家四类,练家又有道家、佛教、杂技之分,诸家学术大多可解释清楚,并无特别玄奥之处。而对王文全一门笔者未敢造次言论。又经过几年考查,深感其医学意义重大。
  几年前与王老前辈相处一段时间之后,无意中发现了王老的绝学。那次表妹来门诊办事,顺便说了一句:“肩痛几个月了。”我摸了摸,说是颈椎的事,用热酒擦一擦就好了。王老说:“不对,是筋出槽了。”顺手推捏了几下,动作轻松而快,比划拉几下重不了多少。我以为是按摩前的放松手法,可没几下就完了。再一问表妹,不痛了。这才引起我的重视。
  大门派的按摩手法笔者几乎学遍了,可王老的治病方式还是第一次见到。它不是气功,而是实实在在的手法,可这么轻的手法是如何治好病的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一有机会就观察,想弄明白,王老所说的“筋”到底是什么。
  王老文化水平不高,解放后自学了两年小学,没读过医书,用的都是大白话,至今只说过五个穴位名称。我只能用所学的医学知识对其所言进行分析。跟王老学习两年后,我才明白,手法轻,是因为人体经筋大多呈现于表浅部位,手法重了就作用在筋肉、骨头上了,反而不对。而经筋是经络的组成部分,不是筋肉。经筋只有在病态下才能呈现,大部分能够目测出来,一摸就更清晰了,只是比筋肉病变的硬度小得多。在系统学习中医经典理论和解剖学知识后,经筋比较容易分别。而实际临床上,筋肉不正常可以导致经筋不正常,经筋不正常也可以使筋肉产生病变,治疗时只要把不正常之处治好便可,并无必要把二者区分得一清二楚,所以王老把它们统称为“筋”。明白了其中奥秘,我才知道中医是另一副洞天,回过头来再看《内经》,发现原来《内经》是可操作的,操作不明白,读《内经》便如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以王文全老人为代表的这门技术由少林寺传出,拜达摩为祖师。据王老说,属于少林内功推拿。
  师爷姓冯,解放前在少林寺出家,学习推拿、武术十年。解放后在水产局工作,终生未娶,技术只传授给梁钰。梁钰只传授给王文全一人,王老今年76岁,一生练武,日习不断,至今身体尚好。
  1964年,王文全30岁时,夫人患肾小球肾炎,求治于梁钰。这个在今天看来仍然难以治愈的病,梁钰老前辈只用手法治疗了一个月就好了,40多年过去了,王夫人仍健在,且从未复发过。
  在相处过程中,梁钰与王文全逐渐熟悉起来,当时梁钰已经退休,还没有得意弟子,没有正门传人。看到王文全有扎实的武术功底,可以把这门技术传承下去,对他说:“就你能学会,东西丢不了, 就传给你了。”梁钰把王夫人肾小球肾炎治好后,王文全也就正式学艺了,前后经过5年的学习,系统地掌握了这门技术。
  从其基本功看,这门是打铁砂袋、拍铁砂袋,很是特殊。打铁砂袋王老练了十年。可我很长时间未看出其临床使用意义,其临床手法过于轻巧、简单、“平白无奇”。观察、体会、思考、查资料一年多才明白,原来基本功是推开结节、打通经络的基础。其诊断、治疗时看着似明非明的渗透力,是打铁砂袋练就的功力,推开“筋”之“高、实”,导开“结”,要有一个极稳的“听”劲,貌似很轻的手法,实质上在掌下遇到高处、结节是顺加力的。
  推筋导络法用的最多的是推筋顺筋、打开结节,治疗最多的是筋出槽、筋翻、经筋不通、经络不通。用王老的说法最后都可以概括为一个“筋”字。但是,经过两年的考查、反复体会、查考文献,绝不是一个“筋”字可以解说的。实质上包括了对筋肉、经筋、经脉、络脉、皮部的治疗。
  通过临床所见和文献对比,可以明辨对经筋、经脉、络脉的区别。严格地说,王老所说的“筋”应是经络,再加筋肉。所以,说是“推经导络”比“推筋导络”更合适,可笔者不可断然造次言论,“匡正”其说。重师轻文,不违师道,是对我中华医术最基本的尊重,故用“筋”字,不用“经络”一词。
  笔者几十年来遍访天下,只求得这一门可以把全身的筋和结说得清、摸得着、看得到的绝学。筋怎么歪了,怎么出槽,怎么筋翻了,怎么筋离股了,筋的正确位置应该在哪里。把筋的走行、大小摸清,把结摸明白之后,我们再借助经典和解剖知识,就可以分辨筋肉、经筋、经络,摸出经脉、络脉、皮部是什么,其意义不言而喻。
  王文全文化水平不高,没有对这门技术进行“改造和发展”,使这门技术得到完整而纯粹的保留与传承,又是幸中之幸。但时至上世纪末,王老仍无传人,使这门绝学处于悬丝欲绝之境。我唯望不使真学绝没于世,使我中华绝学绵延不绝,真脉永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2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筋疗法显奇效

经筋和经脉治疗的起源极早。《灵枢经》之《经脉第十》、《经筋第十三》有比较完整的描述。而更早的记载,则出现于马王堆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之中,虽然还不是很完善,但已可见其梗概。
  实践证明,经筋在临床运用中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经筋和经脉关系极为密切。人体的十二正经,都有其对应的经筋,循行的路径大致相同。相对而言,经脉的循行大致是呈线状或者说网状分布,而经筋的面积则要大很多,呈带状分布。经筋需要靠经脉所转输的气血来濡养,而经筋则为经络提供了屏障和支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经脉可比喻为铁轨,而经筋则是路基。因此经脉不通,可以导致经筋为病;而经筋异常,也可以导致经脉瘀阻。因此,直接找到经脉和筋经上的异常点,并通过手法,或者温灸,针刺等方法疏通之,是最直接的治疗。
  其次,由于经筋既系连关节,又连接肌肉,因此筋经异常,既可以导致骨病,也可以表现为肌肉的病变。所以既可以“骨病治筋”,又可以“筋病治肉”,适应范围极广,灵活变通,存乎一心。临床常见的很多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网球肘等都可以通过调整相应的筋经来治疗。
  另外,从藏象上讲,肝主筋。而胆与肝相表里,二者关系密切,胆配合肝,一起实现“主筋”之功能。肝为阴中之少阳,胆为少阳,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之“柔”,正是少阳。凡肝胆经之病,从筋经治疗皆有效果。由于肝与情志有很密切的关系,很多情志疾病,如多怒,抑郁,紧张,失眠,焦虑等,都可以通过经筋的锻炼及按摩等得到缓解和治疗。从三阴三阳开合枢的关系来论,少阳为枢,主人体阳气之升发。凡枢机不利,阳气升发不足或太过的病变,只要辨证准确,治疗无误,利用经筋,皆有显效。
  由于经筋与经脉、藏象的密切关系,筋经还可以用作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凡五脏六腑之疾病,大多数在其对应的经络、经筋上都能够反映出来。通过经筋循行区域的色泽是否正常,肌肉松紧是否合适,是否有结节或者硬块,相应穴位是否有压痛等,可以对很多种疾病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而且,由于经筋和经络治疗的便捷性,对于很多比较轻浅的疾病,诊断完毕,治疗也就差不多完成了。因此,经筋还具有“诊治合一”之功能。
  同时,筋经也是养生御病的重要法宝。所谓“筋长一寸,延寿十年”,历代养生家对筋经都很重视。并且创造出大量的经筋锻炼方法,其最著名者有八段锦、易筋经、少林柔功等,而其中之理,罕有人言。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功法,皆有锻炼筋经之效。
  我个人在治疗中也常常采用筋经、经络和药物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下面举两个例子:
  2008年冬天,北大中医学社有一位老骨干,患严重的腰疼。找过多位有名的正骨大夫,也请过不少老师开药方治疗。疗效皆不巩固。后来经我诊断后,发现其两脉沉细,略弦。按其腹部石硬,背部膀胱经有大量结节,腰之高骨左右失衡有近半寸,两大腿很硬,两足皆冷。于是以熨法熨之,配以按摩,先把腹部揉软,再解开背部所有结节,把两大腿也揉开。未采用正骨手法,仅放松其经筋,一次治疗,其腰基本就正了,正所谓“骨病治筋”是也。前后治疗两次,服药大约十剂,其病即愈。
  还有一例抑郁症。患者是北大的一位女生,硕士在读。由于课程压力过大,身体又比较弱,临近毕业,焦虑不止,晚上经常恶梦,白天精神难以集中,情绪经常低落。我诊其肝脾肾皆虚,阳气严重不足,所谓水寒、土湿、木郁是也。其足部从大腿到小腿,沿肝、脾、肾经筋分布处有大片结节,小者如米粒,大者如黄豆。腹、背经筋皆比较软,但比较空,此属虚症。于是用熨法,灸其腹部关元、中脘,背部命门、肾俞及督脉到大椎一线,并灸足三阴经,同时配以按摩。前后治疗三次,每次治疗近两个小时,诸经通利,结节消失,恶梦停止,诸症皆愈。其四肢经常冰冷的症状也消失了。效果之佳,出我意外。
  关于筋经之病,《内经》还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内容,比如《素问?痿论篇》提到“痿证独取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又如《灵枢经?经脉篇第十》提到足太阳膀胱之脉“是主筋所生病者”,并列举了大量筋经之病。
  由此可见,筋经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渊薮,临床操作简单可靠、见效快、疗效持久,并具有诊治合一等优点,对很多常见病甚至疑难杂症皆有诊断和治疗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2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筋缩可能引发众多症状

 何谓筋缩?在倡导拉筋法的香港名医朱增祥看来,要清楚筋缩,先要了解筋的意思。筋,是传统中医之称,西医统称为肌腱、韧带、腱膜等;缩,有收缩和痉挛的意思。简单来说,筋缩就是筋的缩短,因此导致活动功能受到限制。当筋受伤后,会产生反射性的收缩和痉挛;长期固定坐姿并缺少拉筋的锻炼,也会造成筋的收缩,使筋日渐缩短;有些人天生某条筋很紧,不能正常弯腰,这也是筋缩。
  朱增祥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筋缩可能带来下列15种症状:
  1)颈紧痛;2)腰强直痛;3)不能弯腰;4)背紧痛;5)腿痛及麻痹;6)不能蹲下; 7)长短腿;8)脚跟的筋有放射性的牵引痛;9)步法开展不大,密步行走;10)髋关节的韧带有拉紧的感觉;11)大腿既不能抬举亦不能横展;12)身不灵活;13)肌肉收缩/萎缩;14)手不能伸屈(手筋缩短);15)手、脚、肘、膝活动不顺。
  不恰当的运动,或过度运动也会导致筋缩。
  现代科技的进步,使我们生活日渐舒适,却令现代人的运动量剧减。过去电梯并不普遍,人人必须靠双腿上下楼梯,因此得到锻炼。现在无论是上下多少层——哪怕仅一层楼,大多数人也要使用电梯或升降机;过去人们都是走路或骑自行车,现代人则乘公共汽车或自己开车……体力劳动大大减少。
  过去筋缩多数只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青少年很少患上。现代人从小读书,可以说是从小坐到老。坐的时间长了,姿势不正确,很多人年纪小小就患有筋缩。电脑的普及,也让众多玩电脑游戏青少年患上筋缩。长期使用电脑工作的都市白领,十有八九,会有肩颈痛,这就是筋缩症。
  其实,不只是电脑使用者容易患上筋缩病,职业司机同样是高危一族——他们整天屈膝坐在狭小的车厢内,筋骨难以伸展,背腿的筋肌容易日渐收缩,造成一条或两条腿的筋缩。另外,那些长期坐大班椅的老板们,虽然他们大都有打高尔夫球、网球、或游泳等爱好,但久坐,少拉筋或不拉筋,筋缩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了。
  朱增祥说,年轻人或成年人即使有筋缩,一般对生活都暂时没有太大影响,当他们感到腰、背痛时,也不会想到是因为筋缩的缘故,其实这正是筋缩的先兆,只是他们根本不认识这种病症而已。
  朱增祥提醒:如果有数年打电脑姿势不当的历史,因坐姿不正确,加上每天坐的时间太长,便会造成一条或两条腿的筋缩。长期的筋缩也可以引致腰痛、背痛、腿痛及麻痹,或者脚好像短了,有长短腿的感觉,有时也会导致脚跟的筋有放射性的牵引痛,步法开展不大,只能细步地行走。
  有的筋缩症患者,髋关节的韧带被拉紧,大腿不能抬举、横展,髋关节活动受到不同程度限制。这类人的站立姿势很特别,跟常人不一样,屈膝、屈髋、胸部微微向前倾,臀部则微微向后,不能站直,多数是密步行走,步法无法开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2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拉筋凳法治筋缩

中医虽然没有专门针对筋缩的疗法,但各种撑拉的方法在习武、气功、瑜加锻炼中一直存在。道家有一种说法:筋长一寸,寿延十年。所以长寿者通常都有一副柔软的筋骨。拉筋过程中,一般医师认为当患者感觉到筋被拉紧疼痛时便要停止,以免拉伤筋肌。其实正是因为筋缩了,不易拉开,所以愈紧愈要拉开,不然它就愈缩愈紧了,它被拉过痛点后就会松多了。但也不是不顾一切拼命拉,没病痛的人想避免筋缩可每天拉筋。平日坚持拉筋就是最好的保健法之一。拉筋时应注意,不要过猛,防止伤筋。
  
  拉筋方法一:卧位拉筋法
  
  1、将两张安全稳妥、平坦的椅子摆放近墙边或门框处;
  2、坐在靠墙或门框的椅边上,臀部尽量移至椅边;
  3、躺下仰卧,右脚伸直倚在墙柱或门框上,左脚屈膝落地,尽量触及地面,双手举起平放在椅上(见图1),做十分钟。期间左脚亦可作踏单车姿势摆动,有利放松髋部的关节;
  4、移动椅子至另一面,再依上述方法,左、右脚转换,再做十分钟。
  
  拉筋方法二:立位拉筋法
  
  1、 找到一个门框,双手上举扶两边门框,尽量伸展开双臂;
  2、 一脚在前,站弓步,另一脚在后,腿尽量伸直;
  3、 身体正好与门框平行,头直立,双目向前平视;
  4、 以此姿势站立三分钟,再换一条腿站弓步,也站立三分钟。(见图2、图3)
  此法可拉肩胛部、肩周围、背部及其相应部分的筋腱、韧带。大家可以用此法自己在家治疗肩颈痛、肩周炎、背痛等症。
  拉筋的直接疗效是祛痛、排毒、增强性功能,间接疗效则数不胜数。其原理何在?
  首先,十二筋与经络联系密切,故筋缩处经络也不通,不通则痛。拉筋过程中,胯部、大腿内侧、腘窝等处会有疼痛感,说明这些部位筋缩,则相应的经络不畅。拉筋使筋变柔,令脊椎上的错位得以复位,于是“骨正筋柔,气血自流”,腰膝、四肢及全身各处的痛、麻、胀等病症因此消除、减缓;其次,拉筋可打通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这对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因为督脉是诸阳之会,元气的通道,此脉通则肾功加强,而肾乃先天之本,精气源泉,人的精力、性能力旺盛都仰赖于肾功能的强大。督脉就在脊椎上,而脊髓直通脑髓,故脊椎与脑部疾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任督二脉在人体上是个循环的圈,各种功法要打通的任督二脉即是此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系统,也是抵御风寒的重要屏障,膀胱经通畅,则风寒难以入侵,内毒随时排出,肥胖、便秘、粉刺、色斑等症状自然消除、减缓。膀胱经又是脏腑的俞穴所在,即脊椎两旁膀胱经上每一个与脏腑同名的穴位,疏通膀胱经自然有利于所有的脏腑。按西医理论解释,连接大脑和脏腑的主要神经、血管都依附在脊椎及其两边的骨头上。疏通脊椎上下,自然就扫清了很多看得见的堡垒、障碍和看不见的地雷、陷阱。
  第三,拉筋拉软并改善了大腿内侧的肝脾肾三条经。许多医书都介绍,此三条经通畅则人的性功能强悍。因此有的书鼓励人练习劈叉,但这对普通人毕竟难度太大,还是拉筋最方便。这三条经的不畅也是生殖、泌尿系统病的原因,比如男人的阳痿、早泻、前列腺炎,女人的痛经、月经不调、色斑、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等,皆因此而生。所以男人要想增强性能力,女人要想治愈各种妇科病,最简便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拉筋。此法简单有效,在家和办公室皆可实施,不受天气、场地限制。
  拉筋既是治疗,也是诊断。比如凡拉筋时膝痛而不直,则定有筋缩症,筋缩则首先说明肝经不畅,因为肝主筋,而肝经不畅脾胃也不会好,因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如胯部、腘窝(膝盖反面)痛说明膀胱经堵塞,腰有问题。膀胱与肾互为表里,共同主水,凡膀胱不畅者肾经也不会通畅,浮肿、肥胖、尿频、糖尿病等皆与此相关。躺下后后举的手臂不能贴到凳面,则表明有肩周炎。有的人在拉筋凳上一躺,上举的腿不能伸直,下落的腿悬在空中不能落地,表明筋缩严重,不仅有腰腿痛症,可能内脏也有诸多问题。人从生到死的过程,就是个由软变硬的过程。婴儿气血最畅,故最柔,老子因此用婴儿形容柔,人长大后气血逐渐不畅,身体也因此逐渐变硬,人死则彻底成为僵尸。
  【特别注意】
  1、 凡有高血压、心脏病、骨质疏松症、长期体弱的患者等,一定要先请示医生是否适合做这类拉筋法,因为有筋缩的人在拉筋时一定会痛,忍受疼痛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有骨质疏松的患者慎防骨折、骨裂;体弱者也可能因疼痛而晕厥;凡老人、病人都不宜操之过急,可放一小枕头将头稍稍抬高,以避免血冲脑部。只要长期坚持,就会日久见功夫。
  2、 如在拉筋时发现患者手脚发麻、冰凉、脸色变青、出冷汗,西医称之为过度呼吸综合征。处理办法是,用纸袋或者塑料袋罩住口鼻,形成封闭系统,约5分钟后症状会消失,恢复正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2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筋为什么能断病

经筋是经络的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六经辨证、脏腑辨证还是经络辨证,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目前的中医临床工作中,经筋理论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原因在于我们对于证候框架以及经筋在证候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对经筋理论的诊疗技术没有很好的掌握。笔者不揣浅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论述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内经》中的经筋
  
  经筋是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独立的经络系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于躯干头面。经筋大部分行于体表,不入内脏。阳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阴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
  《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利关节者也。”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的作用。它对于人体解剖结构和运动功能起到了重要的维持作用。因此,在治疗很多运动系统疾病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经筋的异常变化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如痹证、转筋等,在经筋所循的部位均可以找到相应的病证反应点,或小的筋结,或大的经筋隆起或陷下,从而在局部采用针灸或推拿的方法进行治疗。正如《灵枢?经筋》所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
  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经筋的概念和应用范围。一般认为,经筋理论更多地应用于肌肉骨节系统疾病,而很少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其他疾病。应该说,这样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是对经筋理论认识的一个误区。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我们应当把经筋理论放到整个的证候框架内去认识和探讨,才能发现它在辨证论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什么是证候
  
  证候,是以中医理论语言表达的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此,证候是疾病的某一阶段病理变化本质的反映。它是疾病的一个时间切面,它反映的是这一时间人体的病理状态的全部而不是局部,它代表的是一个大的人体的病理状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中医学的人体观,是内而脏腑,中而经络,外而四肢百骸,并与天地四时相应的大系统。如以肝为核心的系统,在脏为肝,在腑为胆,在经为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在体为筋,在窍为目,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志为怒,在变动为握,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时为春,等等。它以阴阳五行的理论为核心,以中国哲学思维或用“象术”为纽带,将人体各个层次的结构一线贯穿,并与天地四时相联系。
  当人体处于一定的病理状态的时候,就表现为某一个证候,而这一证候在这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也均会有相应的反映。如肝气郁结,不仅仅代表了肝脏象本身的病变,也可以在腑、经、体、窍、声、志、色等多个层面发生变化。肝气郁结的概念,其代表的应当是相应的肝系统的多层面的病变,可以见到胆腑病变、肝经胆经的异常反映、筋的拘挛或松驰、目病等等。
  
  经筋诊断触手可及
  
  经筋作为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归属于经络系统。《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因此,经络系统在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之间起着重要的联系沟通作用。经筋主要联系的是人体的筋肉、关节与骨骼。
  经筋系统布于人体的皮下,病则经筋部位或凸起,或凹陷,或聚而成结,均可以触手可及。如果在辨证论治中辅以经筋的诊断,则证候诊断的准确性将大大提高。而对于经筋的异常反应点,我们可以针之、推之、循之、导之,使之归于正常,这本身也是从经筋的层面对证候进行干预和治疗,又可以增强临床治疗的效果。
  民间老大夫王文全先生,师承少林推拿派传人梁钰,在几十年的临床中,将经筋理论与其师传的推拿功夫相结合,通过辨识疾病状态下的经筋系统的变化,并在该层面进行推拿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不仅在一些骨科、外科的疾病诊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而且在许多内科疾病的诊疗中,也运用自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黄梓峰先生师承王先生学术,在继承王先生推拿手法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经筋理论,又将其与病证诊疗相结合,使之成为辨证论治的有效补充,运用于许多内外妇儿疾病。
  如其诊断肾阴亏虚证,将腹部两侧足少阴肾经筋的有无作为重要的诊断指征;诊断胃阳不足证,将胫骨外侧足阳明胃经筋离骨的程度作为诊断指标之一,并用推拿的方法将经筋复位进行治疗,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因此,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基于经筋理论的诊疗技术,是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补充,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加以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2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扁平臀”是因为筋出槽

 谢先生今年35岁,五个多月前因打球后突然腰痛与左腿疼痛,CT、磁共振做了,牵引、封闭、中西药,该治的治了,该吃的也吃了,腰基本不痛了,可是左腿胀痛总断不了根,走路痛得严重时跛着走,好像左腿短了一样。
  问了以上病情后,开始临床检查,在检查臀部时,一个左边小、右边又大又扁的臀部出现在眼前。
  我告诉谢先生,从目前临床检查来看,他现在的病主要是“梨状肌综合征”。又大又扁的那边臀部叫“扁平臀”。中医名之为“筋出槽”。筋出槽,顾名思义是此筋此肌肉不在原有槽位,出槽了,之所以出槽,是因为筋急,转筋(挛急)。
  临床上,扁平臀是梨状肌综合征的一个典型症状。当医者看到患者臀部出现一边扁平,或者一边软绵绵,一边紧紧的有弹性,那基本就可确诊为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检查要点:
  ※ 直腿抬高试验约50度左右腿或臀部产生疼痛,但抬到70度以上反而疼痛减轻。
  ※ 梨状肌紧张(牵拉)试验呈阳性。
  ※ 臀部梨状肌表面部位有指压疼痛,能摸到“条索状”的筋。
  临床主要症状:
  ※ 呈阵发性的剧痛,在疼痛严重时患者可自己调整位置稍减轻一点痛苦。
  ※ 走路跛行,自觉患肢偏短。
  ※ 有坐骨神经痛的症状。严重者臀部有“刀割样”,或“跳脓样”剧痛。
  可见,“扁平臀”是梨状肌综合征的“金字招牌”,我们在临床检查时,不能仅仅依赖于影像检查,眼看、口问、手摸,才能明确诊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2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辨清经筋与筋肉

经筋是经络的组成部分,不是肌肉、肌腱类的筋肉组织,《内经?灵枢》中曾记载“非皮肉筋骨”,是“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
  从大小、长短来说,经筋是经络中最大的部分。经脉分布是“一条线”,经络的皮部是浮在皮上的“一大片”,络脉是散在的,以“结”呈现。经筋的循行在《灵枢?经筋》篇中已做了描述,虽然经筋的宽窄、深浅并没有做说明,但可以理解,经筋是与经脉、筋肉不同的独立体系。
  首先,经筋在一些部位是独立循行的。在经筋的一些循行部位,并没有经脉的正经、别络、络脉等经过,在其呈现为“筋”时,就只能是经筋了。
  第一次发现经筋是独立体系,是一次向王文全老人学习推拿手法时发现的。一个女患者60多岁了,右小腿酸沉,白天还好,到晚上睡觉时,不管什么姿势都难以入睡,此前医治一年也未见效。我摸她的小腿外侧,从飞扬穴到外踝(即跟腱的外缘处)有一条筋,并有结节。前后治疗了三个月,条索和结节减少了不少,但没有彻底消失,小腿的酸沉感减轻不少,但也还是酸沉。最后请王老一诊。
  王老让病人趴在床上,还没上手,只看了一眼,就指出是一条大筋出了毛病。这条大筋从臀部外侧向下,经大腿后外侧到膝盖后腘窝外侧,再向下至小腿后外侧,一直连到脚外踝。而另一条腿则看不出这样一条“筋”。
  仔细一看,这条筋从飞扬穴至臀部渐宽,臀部处足有四指宽,而只在小腿下半段才能摸到明显的条索状结节。未指明时,一般看不出来,王老一指明,顿时一目了然。只见王老用推法几掌下去,从臀部到小腿上半段的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小腿下半段的筋很硬,王老用大拇指推了几趟,也完全消失了。病人当即下地,症状全无,数年之疾,豁然冰释。送走了病人,我赶紧查书,正如《灵枢?经筋》所言:“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
  在没有经脉经过,只有经筋循行的部位,如肩后、肘、足部也可以见到类似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此处既没有大的经脉,也没有平行的筋肉,就只可能是经筋了。
  第二,筋肉是不连续的,而经筋则是连续的。
  上文提到的这位病人,可以摸到从臀部到脚踝的连续的经筋,这在筋肉来说是不可能的。从解剖学上来说,筋肉基本都是在关节处靠肌腱相连,没有一条筋肉可以独立跨越如此多的关节,只有经筋可以。
  经筋跨越关节和筋肉的现象多在阳经上见到,也就是人体的侧面和后面以及腿的前面。其中,又以四肢、背部最多。治疗阳经之筋可以解决足跟痛、肾小球肾炎、网球肘等许多常见病的治疗难题。
  依据是,经筋不会动,而筋肉会动;经筋经治疗后可以消失,而筋肉是不可能消失的。
  第三,经筋只有在身体有症状时才出现,健康状态下是不会出现的。
  第四条依据,在有经脉而无经筋循行的部位我们看不到也摸不到经筋。例如,任督两脉没有经筋循行,也没有发现类似组织。
  第五,目前发现的经筋循行与《灵枢》中的记载完全一致。
  由以上五条我们可以看出,经筋之学非但切实记载于中医经典中,而且可称为独立的完整体系,辨清经筋,有利于我们下一步的保健及治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2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摸得到的亚健康

我是一名忙碌的上班族,一周工作六天,一天工作十二小时,一年放假一天,休假时手机二十四小时开机,随时待命以处理突发情况,工作时间黑白颠倒。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出现了体检没问题,看医生没病,人却非常不舒服的状态。不抽烟、不喝酒、饮食不高糖、不高热、不油腻这些习惯使得我的体检各项指标都非常正常,甚至可以说我的生活非常健康,但是身体却每况愈下。严重的疲乏、睡眠质量低下、不时的胃痛没有食欲、皮肤过敏、头痛、心慌、耳鸣,我觉得我“病”了。
  病是什么?病是生物体发生不健康的现象,更详细说是生理上或心理上不正常的状态。病是不健康、不正常,如此说来,我身边的朋友中有“病”的人不在少数。拿这个定义跟朋友们交流,大家都认同,人人都说自己有“病”——身体年年都不舒服,体检哪哪都正常。
  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亚健康”,在对中医浅显的学习中,我学习了一种经筋病变检查法。经筋病变,听起来是玄妙深奥的医学术语,其实入门掌握却并不难。最重要的是只需我们自己的双手,就可以感触到我们身体真实可见的“亚健康”。
  经筋的初步自检简单、易学,日常生活中完全可以掌握,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方法来进行自我检查:
  ●仰卧,身体放松,最好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集中精神。
  ●双手按在身体两侧,从锁骨开始,慢慢向下移动,期间一定要集中精神,感受双手与身体结合时,左右两手不同的触感。
  ●双手按在身体上,是强调双手要给予身体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使我们可以触摸到身体的骨骼,如肋骨等,同时又不至于因压力过大而使身体无法承受,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身体内部的变化。如果身体不健康,按压时会感到局部的肌肉比较硬,甚至有时我们能摸到身体有硬的筋出现,这种情况在腹部很常见。这种筋通常不对称,自我体会像是一条很硬的筋“横”在身体某个地方,按压非常硬,“筋” 手感有粗有细,并不以人的胖瘦来决定。在对家人的检查中,有时不仅摸到了“筋”还能明显摸到“筋”上面有大小不等的“疙瘩”。这里要说明的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个体差异,因生长的外部环境不同,导致人的脾气性格不同,因此每个人摸到的“筋”也不同,同性别、同身高、同体重的人也是如此,即使是双胞胎也没有完全一致的情况。以笔者本人为例,在下腹部左侧的地方,深按可以摸到一条“较粗”的筋,而右侧就完全没有。
  在实际操作中,最重要的是体会手感,因此,可以根据个人习惯,选择用拇指或者四指进行诊断检测。腹部是我们俗语中所说的肚子,这地方相对“肉多”,对于现代人来说,这里是脂肪堆积的“重灾区”,在这里检查有时需要双手叠加四指用力,深按才能感到经筋所在。
  我们检查时,不要和别人进行比较,所谓“经筋病变”,有“病”才“变”,一定不要用“人有我也得有”的观点去衡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2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手摸“伏梁”断心脏病

心脏病是目前的多发病之一,如果能及早预知,准确诊断,则会挽救不少人的生命。那么,有没有自我诊断的方法呢?其实,在中医经典中早就给出了答案。
  《难经?五十六难》云:“心之积,名曰伏梁。”那么,“伏梁”到底是什么?与心脏病有什么关系呢?
  伏梁是筋,但不是筋肉之筋,而是经筋之筋。《灵枢?经筋篇》载:“手少阴之筋……下系于脐……其成伏梁”。如何摸到伏梁呢?
  ● 位置。我们顺着心口窝摸,在胸正中的胸骨下有个尖骨头,即剑突,剑突向下至脐即是伏梁的位置。
  ● 指法。四指并拢,不用拇指。
  ● 手法。指尖向上,即向着头部的方向,按在剑突下,手与皮肤之间不要滑动。
  ● 摸法。左右按寻1~3厘米,深浅度在皮肤与肌肉之间,一般胖人须按下1~2厘米,瘦人按下0.5~1厘米。
  慢慢摸索,心脏病人此处可摸到细如筷子,粗如杯口的“筋”,病轻则细,病重则粗。一般急性心脏病人一周后即会出现,足以证明脏腑之病传至经络的说法并非虚谈,祖国医学强调的经络是可以摸出来的。
  那么,找到伏梁这根经筋,就能够治好心脏病吗?
  首先,摸“伏梁”,可以在心脏病初起时发现其端倪,有助于我们做出准确诊断。
  其次,因为心的经筋在肋骨间分布最多,筋结大部位在左胸肋骨间,同时,还须兼顾心经的正经,即从手到胸的手少阴心经。因此,治疗心脏病,绝对不是仅仅依靠“摸”横梁就能解决。
  再次,实践证明,从疏通手少阴心经及经筋来入手治疗,很多心脏病人可以治愈,有不少人至今未再复发,足以证明经络对人体的重要性。
  所以说,“摸”横梁可做为判断心脏病的重要依据,而治疗心脏病,则需多方入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东湖街道布心路1023号东乐花园57A栋4B
联系电话:0755-89982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