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功夫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09|回复: 0

健身主题的提出与传统太极拳的演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9 1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末清初创造的太极拳‘,最初是偏重于技击性的。动作复杂,练习难度较高。又由于太极拳结合了导引、吐纳和经络学说,采取了螺旋缠丝式的弧形运动,就更扩大了运动效果,加大了爆发力量。这种结合,虽然使太极拳包含着疗病保健的因素,但其目的仍然是技击。由于火器的演进,拳技之勇在战场上的作用逐渐缩小,促使武术家们重新考虑练习武术的目的和发展方向的问题。因此太极拳家开始提出了:“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言语。显而易见,这是太极拳开始从技击转向保健的启蒙思想。要满足大众健身养生的需要,太极拳家首先面对的问题是太极拳负荷量较大,难度较高的事实。这对于非专业的普通人,甚至锻炼有素的武术家到老年期也是不能适应的。太极拳动作上必然要有所变化。首先是陈氏十四世陈有本,为了适应保健的需要,他编创了新架,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却逐渐扬弃了原有的某些高难度的动作。然后是与压直主-同时的陈家沟拳师卫奎上兰的学生扬拯搜(1799一1872年)到北京传习时,为了适应保健需要,逐渐改编了拳套动作,又经其子土叠」建且改编为中架子,动作比较缓慢柔和。扬工建峡的三子鱼攫直又加以改变而创编成目前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这样,太极拳经过杨家三代不断改变,与当初的太极拳已经不大一样了。其特点是:拳架舒展大方,动作和顺连绵,要求棉里藏针。杨禄禅和其次子杨班侯(1837一1892年)又一教了满族人主监一套小架子,主值与其子呈鉴显(1870一1942年)共同研究,又创编了“吴派太极拳”。目流行的吴式太极拳。其特点是:小巧紧凑,速度均匀,不纵不跳,斜中寓正,以柔化著称。此拳经上海中央精武体育会的推广,在南方广为流传。主戈盖襄从脸三壹直三学了“赵堡架式”,并创编了“武派太极拳”,后传给其外甥李亦畜,李亦畜后传给郝为真,郝又创“郝派太极拳”其特点是:动作轻灵,步法轻捷,紧凑缠绵。郝传给到立拯堂(1861一1932年),孙结合形意拳、八卦掌而创编了“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以形意拳之三体式为整套拳架之基础,要求重心上下无起伏,进步必跟、退步必辙,重心始终在两足间交替变换,并将此融蓄在太极拳的柔顺中和之中,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太极拳初创时,仅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族人中流传,自陈长兴及其族侄开门传授外姓弟子起,陈氏拳械才开始传向社会,并逐步广播开来。土叠露禅和监直注异地设教,成为营造衍生各式太极拳的基础,拉开了太极社会化的序幕,终于形成了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和孙式等主要流派。各式新创的太极拳,各具特点和风格,架式虽然有繁简大小的不同,但其锻炼原则均主张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直至刚柔相济。各种新创架式跟老架主要不同之点是:陈式老架第一路间或有窜蹦跳跃、发劲和震足等动作,而新创架式都逐渐扬弃了这些动作,以便既能适合年轻力壮者练,又能适合疗病保健者练,总体而台,这一时期的太极拳传授仍然是击技和健身并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东湖街道布心路1023号东乐花园57A栋4B
联系电话:0755-89982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