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平
虞翻是两汉象数易学的集大成者。他一方面继承前汉卦气说的理论 ,一方面又在前人的基础上赋予卦变以新的体例 ,同时还积极吸收道教丹道思想 ,创造旁通说和成既济定说 ,推究天地日月万物盈虚消息的道理 ,从而将象数易学提升到时代的新高度。考察虞翻易学 ,我们发现其易学形上本体 ,其学说之最终动力乃是来源于他的太极思想,本文试从太极实意和太极符现两方面论述之。
一 太极实意
《系辞上 》 说:“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 虞翻注曰:“太极 ,太一。分为天地 ,故生两仪也。 ” 《系辞下 》 说:“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 虞翻注曰:“一谓乾元。万物之动,各资天一阳气以生 ,故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 ①太一谓何?《庄子 ?天下 》 称老子之学“主之以太一 ” 。“太一 ” 是老子之道的别名。“太一” 又作“ 大一 ” ,《礼记?礼运》 :“ 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 ” 郑玄注曰:“ 大音太。 ” 孔颖达疏曰:“ 必本於大一者 ,谓天地未分 ,混沌之元气也。 ” 虞翻解释“ 太一 ” 是“ 分为天地,故生两仪 ” ,又说“ 万物之动 ,各资天一阳气以生 ” ,虞氏以元气解释“ 太一”是比较明显的。与《易传》 差不多同时提出“ 太极” 概念的是庄子。 《庄子?大宗师》 把“ 道 ” 置于“ 太极 ” 之上。张岱年先生认为,“ 〈易大传〉 的太极,当是受老子影响而略变其说。太极之太是从老子所谓太来,而添上一个极字,创立了另外一个最高范畴。 ” ②可见《易传》 改造道家“ 太一 ” 而为“ 太极 ” ,将形上道论一变而为具有儒家特色的宇宙生成论。虞翻承续《易传 》 元气思想解释天地起源,其说法由来有自。 《淮南子 ?览冥训 》 :“ 然以掌握之中,引类于太极之上,而水火可立致者,阴阳同气相动也。 ” 汉高诱注曰:“ 太极,天地始形之时也。 ” 《汉书 ?律历志 》 :“太极元气,函三为一。 ” 这里第一次将太极与元气并说,认为太极在分化之前是混沌之气,包括了天地人生成的元素。东汉末期以前,除了将太极主要释为“元气 ” ,“还可解释为北极星、 道、 无、 五气。 ” ③朱伯昆先生说:“太一为何物 ? 虞翻未明言。或指北辰星。或指元气。 ” ④《周易集解纂疏 》 :“ 易有太极” 马融注曰“ 易有太极 ,谓北辰也。 ” 李道平疏引郑玄彼注曰:“ 太一者 ,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于八卦日辰之间 ,曰天一。 ” 郑玄把太一解释为北极星。李道平说:“ 在天为北辰 ,在易为神。虞注‘ 斗 ,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 ’ 即指此也。 ” 似乎他也同意郑的说法。但是他又说:“太一者 ,极大曰太 ,未分曰一 ,郑氏所谓未分之道是也。 ” “ 未分之道” 是郑玄对太极作“ 淳和未分之气 ” 的解释,这又是以元气释太极。张惠言说:“ 太极不可见,以其主乎天 ,故指太一以况之 ……太极之行又不可见 ,故指日月斗以况之。 ” ⑤张氏意为太极和其行迹不可察,所以就用日月北极这样的天象来象征,这是调和的说法。但实际上他最终将虞翻之太极归为乾元 ,即元气。“ 乾元之气正乎六位则谓之道 ,即太极之正也。行乎阴阳出入变化则谓之神 ,即太极之行也。 ” ⑥这正合虞注“ 一谓乾元” 的意思。由于虞翻明确解释太极的训语很少,我们不能直接了解他的太极概念。但是就以上训注以及太极观念产生的历史来看 ,虞翻的太极可以解释为元气。这也可以从虞翻对与太极
相关相近的概念的解释看到 ,比如乾、 乾元、 复初等等。深究之 ,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太极也就是物质性的精气、 阳气 ,“ 一谓乾元 ” 、 “ 万物之动 ,各资天一阳气以生 ” 、 在解释《系辞上 》 “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 时他说:“ 乾纯粹精 ,故主为物。乾流坤体 ,变成万物。 ” 又如《系辞上 》 “ 非天下之至精 ,其孰能与于此 ” 注曰:“ 至精谓乾,纯粹精也。 ” 在这个意义上 ,乾、 乾元、 元、 气、 复初是同一个意思 ,这也符合历来对“ 元 ” 的认识,比如《公羊传 》何休注云:“ 变一为元,元者 ,气也。无形以起 ,有形以分 ,造起天地 ,天地之始也。 ” 李锐说:“元即乾元之义也 ” ⑦。又如“复初 ” :《系辞下 》 “变化云为 ,吉事有祥 ” 虞注:“复初 ,乾元者也。 ” 注“ 复 ,德之本也。 ” 曰:“ 复初 ,乾之元。故德之本也。 ” 而天地、 日月、 两仪、 四象、 八卦则是乾元阳气流行发用产生的法象。从《系辞上 》 “ 是故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 一节的虞注来看,变化的根基乃是太极 (太一 )元气。然而问题在于既然世界是由元气一气变化发展而来 ,又何谓阴阳二气呢? 考察虞注阴阳对举 ,乾坤对举的情况,我们发现这并不矛盾。阴阳是太极元气的运动状态 ,阳气是乾元的充沛、 连续、 完整的状态 ,更与“时 ” 、 “变 ” 、“ 动 ” 、 “ 天 ” 相关 ,其中“ 时” 代表无条件性 ,是无时无刻以自身为根据的;而阴气则是乾元的缺失、 分断、 零散的状态 ,更与“ 位 ” 、 “ 化 ” 、 “ 静 ” 、 “ 地 ” 相关 ,其中“ 位 ” 代表阳气“ 触类 ” 的条件性 ,是有时间和方所的限制 ,是具体的。二者相辅相成 ,实则一气也。太极就体上说是乾阳一元 ,就用上说分阴分阳 ,因而可以把阴看作是乾阳的状态。 《乾?文言》 “ 各从其类 ” 虞注曰“ 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触类而长 ,故各从其类 ” ,李道平疏曰“ 乾道变化于上,性命各正于下 ,各有其类矣 ……盖本天者 ,阳爻也。本地者 ,阴爻也 ……三百八十四爻资始消息,故各从其类也。 ” 这是说变化资始于乾道 ,阴阳相应 ,其实一也。它如《离 ?彖 》 “ 重明以丽乎正 ,乃化成天下 ” 虞注曰“正谓五阳。阳变之坤来化乾 ,以成万物。 ” 此条阳变阴化。 《系辞上 》 “ 乾以易知 ,坤以简能” 虞注曰“阳见称易 ,阴藏为简。简 ,阅也。乾息昭物 ,天下文明 ,故以易知 ,坤阅藏物 ,故以简能矣。 ” 此条明
乾阳 (元气)为易之本 ,阴藏乃乾阳之状态。“ 精气为物 ,游魂为变 ” 虞注曰“ 乾纯粹精 ,故主为物。乾流坤体,变成万物。 ” 此条言万物资始于乾阳一元,“主为物 ” ,乾元精气以时流入坤位 ,“ 触类而长” ,变成万物。“ 继之者善也 ,成之者性也 ” 虞注曰“ 谓乾能统天生物 ,坤合乾性,养化成之。 ” 此条坤阴合于乾阳 ,化阳成物。言精气流变而化。“ 言天下之至啧,而不可恶也 ” 虞注曰“ 阴阳会通 ,品物流宕 ,以乾开坤 ,易之至也。 ” 此条言品物流宕的原因或根据是乾阳开变。“ 言天下之至动 ,而不可乱也 ” 虞注曰“ 以阳动阴 ,万物以生 ,故不可乱。 ” 此言动阴即施阴 ,乾元以位而生万物 ,物各因位而有序。“ 无有远近幽深 ,遂知来物 ” 虞注曰“ 来物称乾神。神以知来 ,感而遂通。 ” 此言乾阳知时成物。“ 非天下之至精 ,其孰能与于此” 虞注曰“ 至精谓乾 ,纯粹精也。 ” 此条是对乾阳元气的描述。“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 虞注曰“以阳变阴 ,通天下之故。 ” 此言阳动变而化阴。“ 冒天下之道 ,如斯而已者也 ” 虞注曰“以阳辟坤 ,谓之开物。以阴翕乾 ,谓之成务。 ” 此言阳入坤位开化万物。 《说卦 》 “ 将以顺性命之理 ” 虞注曰“ 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以阳顺性 ,以阴顺命。 ” 此言元气变化,阳变开物成性 ,阴化成务成命。“ 乾 ,健也。 ” 虞注曰“ 精刚自胜 ,动行不休 ,故健也。 ” 这里则指出了乾阳元气的特性。就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虞翻崇阳的态度 ,这也是对于作为万化之根的太极的体认。由于太极元气无形 ,它的性状和运动特征又具有模糊的意味 ,带有老子“道 ” 的特点。就乾象来说 ,其中有“乾为先 ” 、 “为清 ” 、 “为始 ” 、 “为神 ” 、 “为变” 、 “ 为大 ” 、 “ 为远” 、 “ 为道门 ” 、 “为道 ” 等等。总的来说 ,虞翻的太极是元气一元论 ,因时位的不同分阴分阳 ,但就其本质言 ,乃是指乾阳一气。和传统元气论不同的是,阳气即为元气 ,是体;在用的层面上 ,阳气和阴气又互生互成 ,因此乾阳是分属两个层面的东西。张惠言在评价虞翻太极观时借用《乾凿度 》 说:“ 太素天地既立 ,则太极之气出阳入阴 ,变天化地以生万物,是乃所谓易也。太极虽兼有阴阳 ,然阴不自生 ,丽阳而生。太易之所以动者 ,是阳而非阴。故言一七九不言二八六。天地之所以变化者 ,亦皆阳非阴也。 ” ⑧这就道出了虞翻太极的实质。
二 太极符现
太极分阴分阳 ,以时入位 ,开物成务。就太极的动态而言 ,日月天行俱为其象。日月斗之观察 ,实以月为最易 ,况月受于日生光 ,故虞翻选择月行为太极之符现。另外两个原因是 ,虞翻受同郡道士魏伯阳的影响 ,发现道家丹道与阴阳消息之具共通性。据刘大钧先生考定 ,虞翻注《参同契 》 比《周易 》还要早, 惜其说已佚 ,不能见其丹道思想 ,但通过虞氏易注 ,亦可窥斑。原因之二,虞翻选择月体纳甲也有其理论体系建构的要求。太极已立 ,乾元流变深符阴阳消息,此为太极本质即“ 气” 的一面;再者,太极流变过程中 ,乾元之状态所呈现的现象又具有一种规律性 ,是对“ 气 ” 的符显 ,即为“ 象 ” 。太极天道的明朗 ,实为人道价值实现的基础。按照虞翻的理论 ,六十四卦皆为乾卦 ,六十四卦皆为既济卦 ,⑩众卦都指向象征着社会人生和谐之“ 既济 ” ,此可谓之“ 理 ” 。在其“ 气 - 象 -理 ” 的理论预设中 ,“ 气 ” 是本质 ,是变化的终极原因 ,它规定着“ 象 ”的具体形态 ,是“ 理 ” 得以落实的最终根据;“象 ” 是“气 ” 之运动状态的表征 ,它符显“ 气 ” 的各种特征,是“ 理 ” 之设定的直接根据 ,在其理论预设系统中处于中间环节和核心地位;而“ 理 ”则是“ 象 ” 的价值导向 ,是“ 气 ” 之运动的理想结果 ,它不应理解为理论或者是理念 ,它在生活之中,是事实和应该的完美结合。按虞翻的理论 ,符现太极运动的即为月体纳甲说。
纳甲一说起于西汉京房 ,他在《京氏易传 》 中说:“分天地乾坤之象 ,益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 ,坎离之象配戊己 ,艮兑之象配丙丁。 ” 这里已将十干方位与八卦相配。萧汉民先生说纳甲纳支与世应是八宫卦序的从属系列 ,京氏通过这些从属系列 ,将八宫六十四卦编织成为一种网状结构 ,从而与《序卦 》 的单向式线性思维结构相区别。 λ ?东汉末期魏伯阳著《参同契 》 ,其月相纳甲即源于京氏。虞翻在魏氏的基础上加以改造 ,遂有月体纳甲说。就月相显现和卦象之相符来说 ,虞翻和魏氏一致。不同之处 ,林忠军指出有三条:巽纳辛 ,虞以十七日,魏以十六日;坤纳乙,虞以二十九日 ,三十日日月会 ,纳壬。魏则不言坎离会壬癸;虞有坎离生冬 ,魏则无。 λ ω此可归为两点 ,一为时间出入 ,一为坎离生冬。关于月相变化的日期不一致的问题 ,徐昂认为月小十五日为望 ,巽十六日退辛。月大则十六日为望 ,巽十七日退辛。坤纳乙同。 λ ξ现代天文学认为月望是月亮和太阳的黄经相差 180度为满月月相的时候 ,它不一定在我国旧历的十五日 ,可能在十六日 ,甚至在十七日。平朔有大小月之别。 λ ψ徐说是。虞翻既说坎离生冬 (《系辞 》 上“四象生八卦 ”注 ) ,又说坎离在中 (《系辞 》 下“八卦成列 ” 注 ) ,其实这是不矛盾的。因为乾元流行中有日月会壬坎离生冬的符显状态 ,这是以象示太极的需要;而乾坤为太极之轮廓之根本 ,坎离既为太极阴阳之性命 ,因此坎离处中纳戊己就超出了象的范围 ,而具有了理的诉求 ,直指其抽象之本质。按朱熹用纳甲图解释先天图的方法 , λ ζ坎离虽有东西之次 ,实则无有定所 ,因之也就流变掌控四方。此有同于五行说中的土旺四季说。 《淮南子?天文训 》 持此说 ,而《礼记 ?月令 》 、 《吕氏春秋 ?十二纪 》 、《淮南子 ?时则训》 则认为土旺于季夏。四季说以土对其他四行的控制力影响力为据 ,诠显的是土行的本质力量 ,因而土可寄居四季。而季夏说则是强调土行的具体方所的特征。 《京氏易传》 取土旺四季说 ,这与其“ 坎离为阴阳之性命 ” 的说法是不谋而合的。虞翻作月体纳甲说 ,其说见于《易注 》 的有二十五条注释 ,其中最详者见于《坤 ?彖》 注、 《系辞上》 注。如《坤 ?彖 》 :“ 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 注曰“ 阳丧灭坤 ,坤终复生,谓月三日震象出庚 ,故乃终有庆。此指说易道阴阳消息之大要也。谓月三日变而成震出庚 ,至月八日成兑见丁。庚丁西南 ,故西南得朋……二十九日 ,消乙入坤,灭藏于癸 ,乙东癸北,故东北丧朋。谓之以坤灭乾 ,坤为丧也。 ” 《系辞上》 “ 在天成象 ” 注曰:“ 谓日月在天成八卦 ,震象出庚,兑象见丁 ,乾象盈甲,巽象伏辛 ,艮象消丙,坤象丧乙 ,坎象流戊,离象就己 ,故在天成象也。 ” 《系辞上 》 “ 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 注曰:“ 日月县天成八卦象 ,三日莫 ,震象出庚 ,八日兑象见丁 ,十五日乾象盈甲 ,十七日旦巽象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消丙,三十日坤象灭乙。晦夕朔旦 ,坎象流戊,日中则离 ,离象就己 ,戊己土位 ,象见于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故县象著明 ,莫大乎日月者也。 ” 虞翻从崇阳的角度 ,形象地解说了太极变化、 乾元流行的规律 ,他以三日、 八日、 十五日、 十七日、 二十三日、 三十日六日为节点,以月相的晦朔弦望为象征 ,揭示了太极运动的各个阶段性特征以及其整体性运行状态。并据此排除众议 (马融、 荀爽 ) ,对某些经文作出了合理性的解释 ,比如上述有名的《坤 》 之《彖传 》 “ 西南得朋 ” 、 “ 东北丧朋 ” 注。虞翻是从乾阳变化的角度进行论说的。月相的光明面即指乾阳的状态 ,三日昏新月震出于西方庚 ,至八日昏上弦兑见于南丁 ,正如震兑卦象显示,阳爻升至二位 ,乾阳逐渐息长 ,此为“ 西南得朋 ” ;十五日昏满月乾位东方甲 ,此时乾阳极盛 ,从十六日至二十九日乾阳则分别经历了巽辛、 艮丙、 坤乙的消隐状态 ,坤乙月相尽失光明 ,乾阳消退 ,朔日月藏癸北 ,日月相会于壬,此为“ 东北丧朋 ” 。“ 朋” 谓乾阳之光明。然而马融、 荀爽亦非有错。虞翻注《坤?彖 》 “ 东北丧朋 ” 接着说:“ 马君云:‘ 孟秋之月 ,阳气始著,而坤之位同类相得 ,故西南得朋;孟春之月,阳气始著,阴始从阳 ,失其党类 ,故东北丧朋。 ’ 失之甚矣。而荀君以为 ,阴起于午,至申三阴 ,得坤一体,故曰西南得朋。阳起于子 ,至寅三阳 ,丧坤一体 ,故东北丧朋。就如荀说 ,从午至申 ,经当言南西得朋。子至寅 ,当言北东丧朋。以乾变坤而言丧朋 ,经以乾卦为丧耶 ? 此何异于马也?” 马、 荀之说根于卦气 ,阐明了夏秋之时阴气渐聚 ,而冬春之时阳气渐长的时令特征 ,西南 (东北 )也好 ,南西 (北东)也罢 ,都只是在具言其过渡时节 ,只不过都是从阴的角度论说的 ,故而虞翻所批之“ 南西得朋 ” 、 “ 北东丧朋 ” 其理由是不充分的。关键在于 ,虞翻的整个易学体系都是取崇阳的态度 ,从太极而至三百八十四爻 ,莫不贵阳而贱阴 ,这是矛盾的最主要原因。另外 ,就这条注释而言 ,虞翻是以月体纳甲说为据的。那么月体纳甲说和卦气说是矛盾的吗 ? 并非如此。卦气重在卦、 气结合 ,以卦论气,强调太极之气在一年之中乾阳消长的运行规则;而月体纳甲则是以十二个月月相为“象 ” 来模拟和符显“ 气 ” 的 ,二者是相互结合的。卦所纳十干,除了具体方位所指之外 ,还符示着一年四时的乾阳消长变化。《礼记 ? 月令 》 郑玄注曰:“ 日之行春 ,东从青道 ,发生万物,月为之佐 ,时万物皆解孚甲 ,自抽轧而出 ,故名甲乙。日之行夏,南从赤道 ,长育万物 ,月为之佐,时万物皆炳然著见而强大 ,故名丙丁。日之行四时之间 ,从黄道 ,月为之佐 ,至此万物皆枝叶茂盛 ,其含秀者抑屈而起 ,故名戊己。日之行秋 ,西从白道,成孰万物 ,月为之佐 ,万物皆肃然改更 ,秀实新成 ,故名庚辛。日之行冬 ,北从黑道 ,闭藏万物 ,月为之佐,时万物怀任于下 ,揆然萌芽 ,故名壬癸。 ” “ 日之行” 是指太阳带动四时乾阳消长 ,太极元气因时入位消息。“ 月为之佐 ” 则是指月复一月的月相盈虚助成四季变化。因此 ,若以十干符示四时 ,月相相佐 ,则为卦气说的视野。若以十干为月相盈虚之方位 ,与月相变化共同符显太极运动 ,便是月体纳甲说的视野。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 结 语
虞翻以崇阳的态度解释了他对太极的体认 ,其月体纳甲说更是形象地符显了太极的运动状态。他的太极思想自然也就深深影响了其所构筑的卦气、 卦变、 旁通诸说。如上述 ,他结合“ 气 ” 、 “ 象 ” 的方法诠释乾元变化亦有可取 ,这不仅展示了两条不同的注解理路,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二者的内在相通性,大大开阔了易学注释的视野,对后世易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太极元气的消长变化直接展露于天地日月的运动、 春夏秋冬的嬗递 ,这些在天成象,是为“ 画前易 ” 。 《系辞下 》 “ 在天成象 ” 虞注曰:“ 八卦乃四象所生 ,非伏羲之所造也 ,故曰‘ 象者 ,象此者也’ 。则大人造爻象以象天 ,卦可知也。而读易者咸以为伏羲之时,天未有八卦 ,恐失之矣。‘ 天垂象 ,示吉凶,圣人象之 ’ ,则天已有八卦之象。 ” 这里“四象 ” 是指四季、 四时 ,是直陈太极 ,而“ 造爻象以象天 ” 、 “天垂象 ” 则是纳甲月相了 ,是对太极的月体象征。无论直陈还是象征,虞翻都清楚地表明了太极运动不歇的特征 ,并指出圣人画卦乃是对太极的摹拟。“ 气” “ 象 ” 结合落实而为“ 理 ” ,此“ 理 ” 主要表现在“ 既济 ” 一卦上 ,太极乾阳之气开物成务 ,其理想状态亦为“ 既济” 一卦 ,“ 既济” 乃众卦通过“ 之正 ” 而达到 ,是太极“ 以时入位 ” 、 “ 触类而长 ” 的中和运动趋势 ,正如张惠言所说“ 乾元之气 ,正乎六位 ,则谓之道,即太极之正也 ” λ {,“成既济定 ” 的理论设定,不仅是太极思想的学理终结,更重要的是 ,它寄寓着身处乱世的作者期盼天下和平、 社会和谐的政治伦理理想 ,而这也是当时整个时代士子的心灵呼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