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和经脉治疗的起源极早。《灵枢经》之《经脉第十》、《经筋第十三》有比较完整的描述。而更早的记载,则出现于马王堆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之中,虽然还不是很完善,但已可见其梗概。
实践证明,经筋在临床运用中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经筋和经脉关系极为密切。人体的十二正经,都有其对应的经筋,循行的路径大致相同。相对而言,经脉的循行大致是呈线状或者说网状分布,而经筋的面积则要大很多,呈带状分布。经筋需要靠经脉所转输的气血来濡养,而经筋则为经络提供了屏障和支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经脉可比喻为铁轨,而经筋则是路基。因此经脉不通,可以导致经筋为病;而经筋异常,也可以导致经脉瘀阻。因此,直接找到经脉和筋经上的异常点,并通过手法,或者温灸,针刺等方法疏通之,是最直接的治疗。
其次,由于经筋既系连关节,又连接肌肉,因此筋经异常,既可以导致骨病,也可以表现为肌肉的病变。所以既可以“骨病治筋”,又可以“筋病治肉”,适应范围极广,灵活变通,存乎一心。临床常见的很多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网球肘等都可以通过调整相应的筋经来治疗。
另外,从藏象上讲,肝主筋。而胆与肝相表里,二者关系密切,胆配合肝,一起实现“主筋”之功能。肝为阴中之少阳,胆为少阳,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之“柔”,正是少阳。凡肝胆经之病,从筋经治疗皆有效果。由于肝与情志有很密切的关系,很多情志疾病,如多怒,抑郁,紧张,失眠,焦虑等,都可以通过经筋的锻炼及按摩等得到缓解和治疗。从三阴三阳开合枢的关系来论,少阳为枢,主人体阳气之升发。凡枢机不利,阳气升发不足或太过的病变,只要辨证准确,治疗无误,利用经筋,皆有显效。
由于经筋与经脉、藏象的密切关系,筋经还可以用作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凡五脏六腑之疾病,大多数在其对应的经络、经筋上都能够反映出来。通过经筋循行区域的色泽是否正常,肌肉松紧是否合适,是否有结节或者硬块,相应穴位是否有压痛等,可以对很多种疾病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而且,由于经筋和经络治疗的便捷性,对于很多比较轻浅的疾病,诊断完毕,治疗也就差不多完成了。因此,经筋还具有“诊治合一”之功能。
同时,筋经也是养生御病的重要法宝。所谓“筋长一寸,延寿十年”,历代养生家对筋经都很重视。并且创造出大量的经筋锻炼方法,其最著名者有八段锦、易筋经、少林柔功等,而其中之理,罕有人言。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功法,皆有锻炼筋经之效。
我个人在治疗中也常常采用筋经、经络和药物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下面举两个例子:
2008年冬天,北大中医学社有一位老骨干,患严重的腰疼。找过多位有名的正骨大夫,也请过不少老师开药方治疗。疗效皆不巩固。后来经我诊断后,发现其两脉沉细,略弦。按其腹部石硬,背部膀胱经有大量结节,腰之高骨左右失衡有近半寸,两大腿很硬,两足皆冷。于是以熨法熨之,配以按摩,先把腹部揉软,再解开背部所有结节,把两大腿也揉开。未采用正骨手法,仅放松其经筋,一次治疗,其腰基本就正了,正所谓“骨病治筋”是也。前后治疗两次,服药大约十剂,其病即愈。
还有一例抑郁症。患者是北大的一位女生,硕士在读。由于课程压力过大,身体又比较弱,临近毕业,焦虑不止,晚上经常恶梦,白天精神难以集中,情绪经常低落。我诊其肝脾肾皆虚,阳气严重不足,所谓水寒、土湿、木郁是也。其足部从大腿到小腿,沿肝、脾、肾经筋分布处有大片结节,小者如米粒,大者如黄豆。腹、背经筋皆比较软,但比较空,此属虚症。于是用熨法,灸其腹部关元、中脘,背部命门、肾俞及督脉到大椎一线,并灸足三阴经,同时配以按摩。前后治疗三次,每次治疗近两个小时,诸经通利,结节消失,恶梦停止,诸症皆愈。其四肢经常冰冷的症状也消失了。效果之佳,出我意外。
关于筋经之病,《内经》还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内容,比如《素问?痿论篇》提到“痿证独取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又如《灵枢经?经脉篇第十》提到足太阳膀胱之脉“是主筋所生病者”,并列举了大量筋经之病。
由此可见,筋经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渊薮,临床操作简单可靠、见效快、疗效持久,并具有诊治合一等优点,对很多常见病甚至疑难杂症皆有诊断和治疗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