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功夫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22|回复: 14

《道德经》与太极拳--飞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 14: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德经》短短81章,写尽天下事,回想起这些年读书练拳的心得,颇有感慨。从今日起,争取每日一篇,写完《道德经》在太极拳上的体用,文章系飞蝴原创,转载请写明地址,谢谢!

○上篇·道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飞蝴释拳:“道”是一种规律,自然中就有,但谁也没这个能耐展开想象的翅膀以篇概全的去解释清楚。任你用尽借喻、修辞、拟人等等文法,都不能把“道”这个大爷描述得清楚,为什么呢?因为“道”这个大爷实在太大,大得出乎我们的想象,孙猴子当年没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是想象力有限。但如来佛在“道”这个大爷面前,就如同孙猴子一般,可见“道”有多大。大得无边无际无处不在,只能用“无极”来形容。本来这种无处不在的自然规律是没有名称的,但古人是天才,给这个自然规律取了个名称,叫“道”,上面一个“首”字,象征一个大脑袋,下面加个“走”字底,代表着无论你怎么跑,跑得怎么快,都有个大脑跟踪着你,跨栏、马拉松、筋斗云都不管用,你在这位大爷面前,总是那么赤裸裸光溜溜连猴毛都不剩一根。所以,不是因为道太大,而是因为道在不停地变换着跟踪的脚步。就像孙猴子到死都不明白为什么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其实不是如来的手掌大得无边际,而是不知道如来一直在摊着手板跟着跑。

在“道”这种自然规律下,万事万物顺应而生,也顺应而灭。道家讲法,喜欢用形容词,这种大得似乎无极限的“道”,就被道家的先生们叫成了“无极”,既然有了名称,万事万物便可以从这里开始推演生灭下去。道这种规律,支配着生(也称“有”)和灭(也成“无”),生灭、有无、刚柔、虚实、阴阳的这种共存变化的状态被道家叫成了“太极”,所以《道德经》上讲: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现在大家清楚了“太极”是什么后,也就自然清楚了“太极拳”。包含了刚柔、快慢、虚实、阴阳...等等的拳才能称为“太极拳”其核心在于变化,就跟如来跟着孙猴子跑一个道理。所以,太极拳即是“武道”,由文入武、由武入道,便是所有太极拳爱好者的最好归宿。我们练拳的核心也就是练得自己能随心所欲地去掌握刚柔、快慢、虚实、阴阳...等变化,这才是太极拳入道之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 14: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不错,继续写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 17: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飞蝴 的帖子

人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 1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飞蝴释拳:人心向善,都追求美、善,可是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善恶就有不同的态度,所以“太极”是一个对立共生的状态。强身健体是武术的目的,但止戈为武却是武术的本质,不得已而为之。太极拳有的健身、养生的效果,在寻常人眼中是美好的、善行的一面,但太极拳同时具备很强的实战技击特点,和平年代,和谐社会中,一谈到技击大多寻常人家就觉得自己是良民,不应该去学那些打打杀杀惹祸上身的技巧、甚至对有技击追求的人不屑一顾,认为那些都是恶人、坏人。所以《道德经》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孤立地看待太极拳的作用,其实就已经偏离了太极的定义,上天给了人两只眼睛,是期许能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当你有这个能力的时候,才可能给你第三只眼睛,道家叫做“天眼”。

所以,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太极拳也同样如此,养生技击、慢练快打、柔应刚出、虚实相生等等,究其目的就是需要正确地看待拳里面的矛盾,在矛盾中找到并掌握那个平衡点,控制好这个平衡点,矛盾越大越充满生机,这就是“太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高明的人,不会去钻牛角尖,对太极拳的修炼,是一种“无为”的态度,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身体力行,求的是一种对立共存,包容发展的太极境界,而不是偏执于太极拳中的某一项功能。国内有位“大师”,经常把他那点“松”挂在嘴边,似乎太极拳就只有这点东西可言,甚至还公开地讲“松小指能带来极大的乐趣”,让人愕然又无奈,或许这位“大师”的快感神经长错了地方吧。高明的人,不会去夸夸奇谈地去教学生,只会身体力行,事实求是地去教学生,武术是通过肢体运动体现出来的,而不是空谈出来的,练才会有所得,哪怕练的只是些扔石头吐口水手抓牙咬的王八拳,不练就啥也不是。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应其生却不自以为大,有所得而却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有所成就了也不自居其功。不自居其功,才是永恒不灭的功德。这句话讲的是“道”,在拳里完全可以说是在讲一个人的武德。武德并不是平常我们常见到的把某位大师一顿臭骂那大师却还在笑兮兮,这不叫武德,这叫“脸皮厚”,武德跟“脸皮厚”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武德不单单是表现在对别人的态度上,更多的是表现在自己对练武的一种心态。武功有所成就却平凡地看待,有所体会之后却不执着止步于此种体会中,追求武学中的种种矛盾共生,这才是武学应有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武德。太极拳如此、其他武术也是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 2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 2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 2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狄子御 的帖子

都是有个性的签名。啥时候他也会写爱我请给我你的零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飞蝴释拳:道德经在此章中讲的是“无为而治”的具体方法,放到治国治家乃至治身上面也同样可以。

学习太极拳,如果只追求功效,便落入了小乘境界,小乘的境界,养生顶多达到强身健体而已,技击顶多以一敌十。若想延年益寿、百人敌、千人敌,则只能在大乘中得,但大乘的境界却是在无欲无求中得来。高明的人学拳、练拳,总是身体力行、虚心求学,把自己所领悟到或已经练出的东西,都非常轻视地看待,这就叫“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此处的“民”可以指自己的心。人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体会和领悟,天下没有破不了的招式。非要因为自己得到点成就而沾沾自喜,无异于得到一棵树而失去一片森林!

道家修真讲究“性命双修”,无为而治,就是道家修真中所提的“性”,心性的修为决定了修炼太极的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5 15: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飞蝴 的帖子

师兄,无为而治,完了后面还有吗?没有了应该是句号,不是逗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14: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飞蝴释拳:《道德经》中的这一篇素来颇多争议,“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此四句又出现在五十六章,所以不少人怀疑是五十六章错简重出。但不管怎么样,此章的意思是在讲“道”的作用性和神秘性,很多人解释的道德经都带有强烈的个人理解,但也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这里的“冲”字就是开始。

“冲”这个字,见大多数人的解释都是“空、虚”的意思,但我却不这样理解。由后往前才叫“冲”,是一种作用力。所以我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如下:道这种运动规律是进步发展的,作用在万事万物上面好像无穷无尽,从历史的角度看(渊兮),就像万事万物的祖宗庙堂一样,这种作用力可以让任何矛盾的事物最终达到平衡和谐,这种作用力看起来似乎非常地清晰可见(湛兮)。我不知道这种力由何处而来,好像在天帝之前吧。

整段话放在太极拳的修炼上,可以看成是说内功修炼。道冲,(指的真气涌动),而用之或不盈(运转起来就像无穷无尽一般)。不管是哪家功夫,都有内功修炼的内容,所以不管任何武术,那家太极,都离不开内功的修炼。真气在体内的运行,能让人从心性上得到体会和内在矛盾和谐统一,从而变得清晰可见一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东湖街道布心路1023号东乐花园57A栋4B
联系电话:0755-89982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