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大家在玩太极拳时都想问老师太极拳是不是通过招法练劲法。任何拳术套路都是由若干拳(招)式所组成,太极拳也是一样。因此,很多人便认为练拳就是练招法,练会了套路动作就算毕业。其实不然。为什么呢?因为招法本无属性,而劲法才有属性。招法的性质是由劲法决定的。有些人不懂太极拳的劲法,或者懂得不完全,搬用日常的用力方法(太极拳称之为后天的拙力)练太极拳。拳家把人体固有的力称为力,把拳术运动的用力称为劲。其用劲的方法称为劲法。通过拳术运动锻炼,体力素质逐渐改善,动力日趋定型。于是体力更能适应拳术动作的需要,从而提高了用力的效果,所以劲法也是培养劲力素质的方法。只有遵循太极拳所确立的肢体态势和它的行功法则练拳,才有可能获得它的内劲和技艺。反之,如不具备太极行功内容的练法,哪怕你的拳式动作很“规范”,甚至练出了高强的技击功夫,谓之其它拳术则可,不能称之为太极拳。<?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fficeffice" />
怎么样才能出内劲呢?这就要通过站桩来。在谈这些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简单认识一下人体的结构。也就是我们的脊柱的构成。在此,不妨回头看看建立胸部坚实点时的情形,那时腹部才是紧张的,同时并不充实。腹部坚实点是用力时在腹实胸虚的状态下自然形成的,不存在勉强的儆怍。
脊柱,它作为躯干的中轴,前面悬挂脏器,上承颅骨,下连髋骨,中附肋骨,参与构成胸廓、腹腔和骨盆的后壁,为支持身躯的直立和承上接下,其作用之重要,不言而喻。整个脊柱(劲椎、胸椎和腰椎)由24块零碎而不规则的骨头所组成,动摇性很大。人的脊柱是由5节腰椎、7节颈椎和12节胸椎所组成。4块骨节,既节节放松连套,又虚虚对准,中正重迭,支撑着全身的重量。既不可用力把它挺直,造成紧张,也不可像在懈怠时那样毫无控制地任其软曲变形。脊柱的生理形状如弓形,中间的胸椎向后弯,两头的颈椎和腰椎向前弯,弯度小,顶力自然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使整个直立的人体从头顶到足跟的每一块骨骼都各安其位。这样,可使躯干正直而立,不犯挺胸收腹和弯腰驼背之病,更有利于躯干肌肉的松弛。这里必须指出,脊柱拔长,强调用劲不用力,不能伸直到越出其自然生理弯度的范围。躯干的松弛,最重要的是胸、腹两部要松弛。在这个关健的地方,我们要知道重要的是人的腰脊。腰部只有五块腰椎及肌肉支撑。在人体结构上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人体站立和劳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旋转应力。腰脊最关健的是由尾闾向上第三节,俗称腰眼,就是指的命门穴。这个部位俗称丹田,是修练太极内功的关键部位。杨澄甫太极拳十要中第三条特别提到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脚才能有力,下盘稳固,虚实的变化皆由腰来转动。但是在刚开始练拳的人是不可能做到松腰。
我们要怎么样做呢?这就是我们大家来研究的问题了。我想问一问大家,大家知道要怎么样做吗?
站桩,对。这时我们大家先要理解的不是松。而是紧。使整个直立的人体从头到脚的每一块骨骼各安其位,全身一副骨架要符合力学支点的定则像搭积木一样稳置着。不必过分依赖肌肉的着意紧张来支持,然后把全身皮、肉尽量放松,使之犹如一件衣服搭在一个安定的衣架上那样。全身重量则平均垂落在两个足跟上,足掌及趾不要过分着力,只是轻贴地面。如果感觉足掌或趾着力,定是身体向前俯所致,应加以纠正,以免造成肉体的紧张。我在这里讲的紧,是紧骨不松肉。头颅左倾右倒和前俯的现象是比较容易觉察的,因为这样会明显地使人感到紧张、不自然。但头颅后仰则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不少人常犯这个毛病,有的人还认为昂首(头颅后仰)显得精神抖擞。紧骨不松肉是肉给骨上石膏。须知头颅后仰,头的重心便往后移,颔部翘起,喉头外露(露喉)。骨之间是韧带。两端附着在骨骼上。骨骼与骨骼之间是靠白韧带与黄韧带相连接的。这就是我们练太极拳要练的地方了。关节的中间是软组织,软组织中有组织液。当骨斗好后,肉才可以自然松驰开。它能在人体受到重力时起到缓冲作用。而由若干肌肉纤维组成的肌肉束的外围有一层筋膜,学名叫结缔组织。这种结缔组织把若干肌肉束组成的肌肉群也包裹着并同时把全身所有的肌肉群全部连接在一起。传统武术中讲的筋膜腾起说的就是针对这种结缔组织通过良好锻炼之后所达到状态。它本身是有弹性的。而人体在后天当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都会导致这些人体的组织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立着的人体,上半身的重量是通过腰椎的下端立在骶骨上的。成年人的脊柱,从侧面看,从上而下呈“S”形的弯曲状态。分别为颈前凸,胸后凸,腰前凸和骶后凸。此前凸是后天形成的。人在十三岁之前脊柱与盆腔还没有完全长合在一起,脊柱并无颈前凸和腰前凸。所以在这个年龄段的小孩走起路来晃晃悠悠总是爱摔跟头。
从人的生理结构来看,“内部坚实点”。大家知道“内部坚实点”在什么地方?就是在丹田处。丹田处为什么叫他建立腹部坚买点呢?
请各位群朋友们好好的想一想?太极拳坚决反对把内部坚实点建立在胸部,主张把它建到腹部去。建立腹部坚实点就是在腹实胸虚的状态基础上,把腹部的坚实度加强而成。由腰到尾闾这一段的脊椎渐渐和盆腔长合在一起了。这一段为人体的中节。在人体的上中下三节当中。这样才能换来上身更大的松驰。作为习拳者中节必须要打开,这一段被贯通之后当人体在做原地旋转时,整条脊柱与盆腔还有两跨是分别转动的。太极拳要求无论在平时还是在练拳中都要保持腹实胸虚之态,不过在平时或在无极时,由于不用力,腹部虽然处于充实的状态之中,但它基本上还是松弛的。而现在练武术的朋友从腰到尾闾这一部分的脊椎骨与盆腔都是闭合在一起的。这正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而在运动用力尤其是用大力时,则必须使它在充实的基础上坚实起来。因为只有在这一段被完全打开之后,习拳者在平日练习或是技击当中才能做到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所发之力才能均整,攻防之中才能作到化打合一。那么怎样由充实进而成为坚实呢?其作法是:当出手用力时要配合呼气,并且把气呼出体外,这一点,和外功拳闭气于肺内的做法迥然不同。由于呼气,肺体受到呼气的反作用力而下沉,像*一样,炮弹射出,炮身要向后退,呼气犹如射出炮弹,肺体犹如炮身,所以呼气时,肺体反向下沉。肺体下沉,给腹内施加了来自上面的压力;同时,下肢蹬地而起的力和敛臀、提肛的作用,又给腹内施加了来自下面的压力。腹内的肠脏在上、下压力作用下,必然有分向四围扩张之势;腹围受到内部的扩张压力,自然起反抗。于是紧张起来内裹(但腹壁并不压入腹内),以限制腹部的胀大,这就又给腹内施加了围压。以上一系列的变化和作用,便造成了一个既充满、又结实的腹部——腹部坚实点。 用力时建立腹部坚实点,腹内的脏器并没有往上挤,所以胸内不会感到紧张,仍然保持其虚松状态。
力量传到胸部时又将如何处理?太极拳的办法是把任务交由脊背来负担。其作法是舒胸走背。大家要问舒胸走背是什么对吗?这是口传身授的讲法。我在书上大家知道叫什么吗?就是书上写的含胸拔背。舒胸走背可使背肌和脊柱相贴牢实,它们联合起来的坚强度比仍然保持放松的胸肌胸肋大得多,其导力性能电好得多。因此,下肢上传的发力和上肢下传的反作用力,在躯干部位便沿着腹部、脊柱、背部这条导力性强的路线进行输导。以上就是建立“腹部坚实点”,的全部过程和配合舒胸走背所引起的生理现象及其作用。
在建立腹部坚实点之前,先要紧好什么地方呢?就是腰椎第三节,俗称腰眼,命门穴的地方,劲的来源
而来的。在我们这支中从不说松。这样说的,紧骨、松肉、练韧带、注意坚实点。建立腹部坚实点以代替胸部坚实点,是太极运动用力的重要功法。是武术上使用“内劲’’的精髓之所在。也是内功拳区别于外功拳和其他运动项目的最根本之点。只要有了这个功夫,就是找到了太极拳劲法的真谛了。这时哪怕你走架的动作还不熟练,甚至很不像样,也可以打上合格以上的分数。反之,如果不会建立腹部坚实点,那么,不管你练拳的动作多么熟练,规范化,优美,也是不及格的。
《十三势歌》说:“腹内松净气腾然”。可见太极拳是要求腹内松净的,那么,腹实与腹松是否矛盾呢?不矛盾。腹实与腹松,乍观其字义,是两种状态,而其实是一种状态,两种感觉罢了练拳时,由于用意不用力,肠胃等自然垂放于腹内,没有受到腹壁陧犯的压迫,可以使人产生腹松之感。内又是充实的,所以也可使人产生腹实之感,这是合法的腹实胸虚状态。至于在发力的瞬间,也是在这一瞬间,腹部的坚实度要加强。那是在原有腹内又实又松的基础上均匀地增加了上下,左右,前后的内压力而成的。腹内不松,就不可能建成合格的腹部坚实点。
有人说,鼓气才能有力,松气怎能有力?这种说法,显然是出于误会。众所周知,力量来源于肌肉,肌肉筋腱通过松紧伸缩而牵动骨骼,发生了运动,也产生了力量。与气何干?鼓气的作用,无非是借气以充实胸部,是习惯于建立胸部坚实点的人所需要,他们如不闭气鼓劲,便使不出力来。
我在这里面聊天,可不是教大家练习太极拳。只是想大家做一个太极拳的明白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