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功夫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56|回复: 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9 1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提出了“和为贵”的观点。“礼”本来是用来显示不同等级之间人们身分差别的,强调“和为贵”,就是强调差别之间、不同等级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春秋繁露》:“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养性延命录》:“和之于始,和之于终,静神灭想,生之道也”。老子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又曰:“(婴儿)终日号而嘎,和之至也。”可见,“柔,,即是“和”。其“贵柔”实即“贵和”,意欲能如婴儿般地保持“无知无欲”“和”既是“道”的本来状态,其表现于对天地万物的关系,就是“道常无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依养万物而不为主”;又是从事于“道”的“圣人”的处世法则,即“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也就是圣人之心以百姓之心为转移。故《河上公老子章句》曰:“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东晋的西行求法高僧法显,在所译《大般涅盘经》中也使用了“和谐”一词,佛陀规定比丘要修习的“七法”第一就是“欢悦和谐,犹如水乳。”这是说,出家人共住在一起要彼此心生欢喜,就像水和乳融合在一起一样,和谐无别。佛教的“六和敬”,就是“身和同住、口和无铮、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佛教的“和”的思想,着重体现在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之上。这一观念从最初起,即通过佛教的思想理论(教义)和行为准则(戒律)得到传播和实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东湖街道布心路1023号东乐花园57A栋4B
联系电话:0755-89982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