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功夫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0|回复: 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9 1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偏不倚谓之“中”。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中央无极土位居其中,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复生金,乃是从中而始,从中而终,终而复始,始之终之不离一个“中”字。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是一种道德理想。《论语》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是“仁”的思想在实践中的完美体现,“中庸之为德”则是一个有关人格教养或心性修养的问题。朱熹的《中庸章句序》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四句话述儒家道统和《中庸》一书要义。宋儒称作“十六字心传”。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十分重视“度”。《论语?尧日》得出“允执其中”的论断,并就在实践中怎样把握“中庸”阐明了要求。《论语?先进》篇记载了孔子和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日:‘师也过,商也不及。’日:‘然则商愈与?’子日:‘过犹不及。”“‘过”与“不及”都是孔子所反对的。强调为人处世以“适度”为准则,既不“过”亦不“不及”,这是中庸之道的一个突出特点。孔子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真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能守此中者圣人也,道家之“守中”即是物质本体,又是认识论和实践方法。“守中”有三:一是在时间的维度上,要求顺势而为,伺机而动;二是在空间的维度上,要求抱一守中,变化有度;三是在时空交互运动的结合上,要求道法自然,变在其中。“中”也是适度。老子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庄子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适宜为度,至道不繁,守中为要。佛教有中道观,对于什么是“中道”,佛教有一系列完整的看法。从认识的角度说,不堕二边,即为中道。《大宝积经》卷五:“若说有边则无有中,若说有中则无有边,所言中者,非有非无。”部派佛教一般都继承了原始佛教的“中道”观,反对知行太极拳的创编研究“断见”与“常见”,即坚持“断常中道”,另外,也坚持“有无中道”,对世界的存在与否不作明确的回答。大乘佛教兴起,在佛教的许多理论方面都有创新与发展。《般若经》克服了“有”的偏执,另一方面又落入了“空”的偏执。所以,在《般若经》之后,小品《宝积经》跳出“空”、“有”两极,明确强调了“中道”观念的意义。龙树所著《中论》则对中道观作了系统阐述。知行太极要求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守中精神和佛家的中道义,在思想修养和拳架锻炼上都以“中”为重要标准,在内部修养“中”和之气,外在变现“中”道之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东湖街道布心路1023号东乐花园57A栋4B
联系电话:0755-89982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