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功夫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61|回复: 0

太极拳技击的实践途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9 1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子“柔弱胜刚强”理论为中国武术“以柔克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但是如何把这种理念转化成技术操作层面,又摆在武术家的面前,有一则小故事可能对我们的武术家有所启发。对于太极拳的创生,杨澄甫曾讲述一个关于张三丰观雀蛇相争而悟太极拳的故事,其寓意颇具妙理,文字也颇精妙,其描述如下:“一日在屋诵经,有喜雀在院,其鸣如争论。其人(张三丰)由窗视之,雀在柏树,如鹰下观。地上有一长蛇蟠结,仰视。二物相争,雀鸣声飞下,展翅扇打。长蛇摇头微闪,躲过雀翅,雀自下随飞上树。少时胜躁,又飞下翅打。长蛇又蜿蜒轻身闪过,仍作盘形,如是多次并未打着。后真人出,雀飞蛇走,真人由此而唔,蟠如太极,以柔克刚之理,由按太极变化而粗成太极拳,养精气神,动静消长,通于易理,故传之久远,而功效愈著。”毕竟雀蛇相争与武术的实战有相似之处,因此也可以这么说雀蛇相争为太极拳“以柔克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层面的支持。对于太极拳的创生产生极大的影响。翻开古今中外之技击史,无一不讲力量、速度、打击强度,而独太极拳与之相反。太极拳的柔、慢、圆、曲,无一不是西方技击思想的对立面,而且是后者的克星,得之一二足胜之。太极拳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和“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思想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它完全不同于外国人,特别是西方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讲,这就是中国武术的创新,是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写道这里,应该说太极拳的“以柔克刚”理论己经找到,老子“柔弱胜刚强”理论为中国武术“以柔克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雀蛇相争为太极拳“以柔克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层面的支持。如何按照上述理论去摸索实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武术家又创造出双人推手这种拿闭劲路,训练感知的学术技术体系。太极拳的推手方法,以粘勃连随、引化拿发为攻守原则,以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的灵敏性为中心内容,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而又有所发展。它不注重拿人的骨节,而是着重于拿人的劲路,这样就避免了实战练习过程中伤害事故的发生。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无法确定太极拳的推手方法是不是为太极拳达到“以柔克刚”的目的而创,但据目前我们详知的资料可以推断,太极拳的推手是太极拳进入实战阶段的必备阶段,如果不经过太极推手的训练就进入实战阶段,就无法发挥太极拳“以柔克刚”的技术,也不会达到制人而不被人制的高级阶段。可以这样讲,太极推手的训练是为太极拳的散手阶段作准备,是太极拳练与实战之间的过渡方法。没有太极推手的训练,太极拳就无法达到真正实战的水平,也无法实现“柔弱胜刚强”的目标。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太极拳的拳架的练习与实战是脱节的,它需要太极推手的过渡,才能致用(指实战技击)。太极推手是太极拳整个拳学体系的一部分,如果只学习太极拳的拳架,不进行太极推手的训练,就进入不到实战阶段,此时只能达到养生的目的。对于太极拳的拳架与推手的关系,我们的太极拳前辈早就作过论述,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说“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就说明了太极推手的作用,李亦舍在《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一文中曰“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从李亦舍的论述中,显然李亦舍把太极推手和拳架练习看成是太极拳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拳架练习为拳之体,是练习知己功夫;太极推手为拳之用,是练习知人功夫。只有推手和拳架的全面掌握,才能够达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综上所述,太极推手的创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解决了太极拳实战技击的问题,而且真正把这种“导引化的拳术”演化为真正的拳术。只有在此时,我们才能称其为名副其实的太极拳。太极拳的产生,也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国武术几千年来练与养及体和用的矛盾关系。因此,太极拳的产生是中国武术完全成熟的标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东湖街道布心路1023号东乐花园57A栋4B
联系电话:0755-89982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