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功夫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23|回复: 0

论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9 07: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教与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养生思想对我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人的生命存在的宗教,另外,道教养生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养生即是修道。养生在修道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养性延命录》提出:“养生者慎勿失道 ,为道者慎勿失生”,强调养生与修道是统一的,即所谓“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学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中医养生学的启发和推动极为突出。历代道教养生家通过实践和积累,已经形成独具风格的养生思想以及多种养生方法,本文就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作初浅论述。
  1  道教养生的思想特色
  1.1  天人相应,和谐统一“天人相应”是道教的宇宙观,同时也是道教养生的重要思想基础。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最初由无形无质的“道”生出真元之气,真元之气化生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阴阳交合感应而又化生天地间万物众生,此为造化之道。可见,人与自然万物皆归源于道。老子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人的行为应该仿效自然、服从自然、顺应自然而动,而不应违背自然、破坏自然,人与自然才能保持自然的和谐与生态的平衡。道教理论高度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天地大环境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道教将人身视为一个小宇宙,只要人身的小宇宙和自然的大宇宙同构相应 ,即达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境界时,人就有可能“长生久视”,颐养天年[1]。道家从道学角度以“天人感应”学说阐明养生的基本原理。
  1.2  重人贵生,乐生恶死“重人贵生”是道教的生命价值观,生命是第一位的。《道德经》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把人与道、天、地放在同等的地位,可见人是世间万物中最重要的,社会的一切都是因人而存在的,因而每个人都应“贵生”“重生”“保生”“修生”。道教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提出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即给予主体选择的自由,而人的生命寿限是不确定的,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去求得生命的长存,因此主张并且相信经过一定的炼养过程,精神和形体可以相守不离,即形与神俱,实现长生不死而得道成仙的终极目标,这其中包含了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太平经》在这方面则予以反复阐明:“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道教特重今生,认为人为万物之灵,是普天下最珍贵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应当“以生为贵”,“乐生恶死”,人人都有珍惜生命、延长寿命的本能要求和权利,因而人活在世上,应以追求快乐、幸福、健康、长寿,乃至长生不死为最高理想目标。
  1.3  形神统一,性命双修“形”是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神”即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神统一,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是形态与机能的统一。《太平经》指出:“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常合则吉,去则凶。”认为形神“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晋代葛洪认为:“形须神而立焉”,“形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认为生命是形神的统一体,形与神是相互依存,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不可分离。由于道教的养生思想强调形神合一,因此在修炼过程中,既重视精神的修养,也重视形体的锻炼,并竭力把精神与肉体的修炼密切结合起来。性命与形神是两对可以相通的概念。性与神相通,指人的心性、精神、意识等;命与形相通,谓人的形体躯体、存在等。汉唐时期,养生家多称“形神共养”,唐以后之炼养家则多称“性命双修”。道教的性命双修养生理论所追求的是整个人生修养体系,并借这个理法完备的体系,以达到人生最高境界,即“天人合一”。与中国儒家、佛教的养生学相比较,唯道教性命双修,故更为圆满。
  1.4  修德行善,颐养天年道教“重命养生”的目的,并非仅仅的为了长生不死,因为人不仅是自然产物,更是社会存在。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事实上成为道教仙学理论的基础。自我肉体修炼与自我心灵的完善,自然而然合二为一,养生与道德紧密联结。道教认为,修仙道之前必须修人道,人道不修焉能成其仙道。而成仙道的前提在修德,扬善抑恶,实现生命之转化的关键是人的德行。中国文化重视自我修养的传统自古就有,《周易》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尚书》认为满招损,谦受益是天道的规律,提倡做人应“慎厥终,修思永”。
   
  道德修养,一方面是性情的修养,另一方面是行善积德。为善而生,为恶则死;善则长生成仙,恶则与仙无缘这样,长生成仙即成为至善的标志[2]。人的道德表现有善有恶所以人的命运也有好有坏,寿命有长有短。而道德表现是人能自主选择的,一个人的选择就决定了他的生命走向。任何人无论富贵或是贫贱,健康或者羸弱,只要行善,生命就会充实而长久,长生不死就是所得的回报。善的人生就是福与乐的人生。 可见,道德修养是长生不老的必备条件。一个人想修成神仙,除了外服仙药,内练精气之外,还必须积大功德,功夫、功德并俱,方可成为“天仙”。道教在面对死亡的阴影之前,以高度责任感去探索生命的奥妙,力图创造一个统一的完美的自我,使之依从人类的愿望,让生命进入永恒状态。
  2  道教养生观在传统医学中的体现
   
  道家充分肯定人存在的意义,认为通过采取各种养生手段来爱护保养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就能达到长寿的目的。原始道教中的许多思想被传统医学的经典所吸收,最终形成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中医养生学。
 2.1  顺应自然、与天地合参为养生防病前提 道教养生思想以“天人合一”理论为核心。首先,体现在人体的内环境与外界的自然环境是相互协调统一的,二者共同经历着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道教养生非常重视按照季节和时辰进行修炼,如:服食养生、房中术以及日常摄养卫生即是如此。其理论根源来自于道教“天人相应”。其次,人身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是同构相应的。不仅人的身体器官构造与宇宙结构相应,而且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体系,将天人结构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同构体系中。“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为宇宙的本体,万物变化之源,所谓“万物之宗”。《淮南子?天文训》称之为 :“道者,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为阴阳,阴阳分而万物生”。可见老子这个“道”实际上是一种有象可见,有精可存,其真可信的物质,由这种物质衍生为“一”,“一”即元气,再化生阴阳而成万物,说明“道”如同太极是万物化生之原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明确地指出了“道为万物之宗”,并同时表明人只有掌握宇宙运动的规律,掌握阴阳之道,方能养生而防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者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为得道。道者,圣人从之,愚者背之。”此外,《素问 》尚有“谨道有法,长有天命”、“谨奉天道”之语,也是告诉人们,人应顺应自然法则,并遵从之,才能寿老而长生。并提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凡事要先知“道”之理,方能行“道”之术。可见养生防病应以顺应自然、与天地合参为前提条件。
  2.2  阴平阳秘为养生防病之核心 道教朴素地将人的身体比作一个小宇宙,并与自然界的大宇宙联系起来,不仅要调谐人体“小宇宙”的运行,而且还要调谐“小宇宙”与“大宇宙”的运转。同时,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界也是统一的整体。由此提出“天人相应”的养生学说,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学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心为主宰,通过经络将人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起来的有机的统一整体。《素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灵枢》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明确地指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必须保持阴阳的协调平衡,才能健康长寿。《素问?调经论》曰:“阴平阳秘,自然界存在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由于人类长期生活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已经能够适应四季的变化,形成了自身的生理规律: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阳气潜藏。如果人们在养生过程中,能够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调节脏腑的机能活动,注意养精安神,益气补血,保持机体阴阳平衡,身体就会健康,就能延年益寿。《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所以养生防病之核心是要调整阴阳平衡,最终达“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3]。
  2.3  精充、气足、神旺为养生之基础道家认为,“精”是人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是物质现象,也是精神现象。是人体正常生命的物质保证。中医认为: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秉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和肺吸入之清气,“先天之精”必须得到“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方可保持充盈,发挥其功能。道家认为,“气”是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身的本源。《庄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聚成人,气消则人亡。中医的“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难经?八难》曰:“气者,人之根本也”。人体的“气”具有很强的活力,有不断运动的特性,它既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推动着人体生命进程,贯穿于生命运动的始终。“气”的活动一旦停止,生命也便终止。中医的广义“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道家认为,“神”是人的生命来源。老子说:“谷神不死”,即养神才能不死,“神”要靠“气”来滋养才得以发挥功效,人只有注重“神”的内守,才能身心健康。
   
  道家和中医都认为三者之间相互联动、相互为用,精、气、神被称为人身之“三宝”。精能化气,为气之源,气能生精;精充气旺,气生精盈。精气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精充则神旺,精亏则神疲;神能御精,神安则精固,神荡则精失;精为神之基,气是神之力,精气充足则神才充沛旺盛。由此强调了精、气、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养生中的重要意义,主张在养生过程中要注意保养人体的精、气、神“三宝”,以精充、气足、神旺为养生之基础,如此可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3  小结
   
  道教养生观,就是道教对人的生命、人与自然、精神与自然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也就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基础。道教文献中的大量的养生著作和道教养生方术,充分体现了道教珍爱生命、重视养生,渴望永生的热忱和探索精神。道教独具特色的养生观中包含其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它对中医养生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形成了以顺应自然、与天地合参为养生防病前提;以阴平阳秘为养生防病之核心和以精充、气足、神旺为养生防病之基础等的中医养生学养生防病的基本思想。为使中医养生学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我们应在此基础上继续挖掘和整理,投入更多的精力、采用更科学的方法,将探索延年益寿的研究工作持续做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东湖街道布心路1023号东乐花园57A栋4B
联系电话:0755-89982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