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功夫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37|回复: 0

周 敦 颐《太 极 图》源 流 考 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9 07: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 诚
有关周敦颐 太极图 的渊源之争 无极太极之辨 是中国哲学史上罕见的 延续近八百年的学术公案 自南宋以来 此争忽冷忽热 往圣时贤多有考证 然而 当代研究者往往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考据上 致力于究其然 而不是究其所以然 本文试图在总结归纳前人的成果基础上 考辨结合 以考据为辅 以辨理为主 抓住周敦颐对 太极图 的著作权问题这个中心线索 通过朱震进表 朱熹与潘志 的发现和清代的汉学与宋学之争等重要的历史线索 对 太极图 的源与流加以考辨 不但要究其然 更注重究其所以然
一 朱震进表
虽然记载周敦颐著作的最早 亦是最可靠的资料是潘志 但是由于 潘志 长期未被发现 所以要考证 太极图 的源流实宜从朱震进表开始 因此举实乃有关周敦颐对于 太极图 的著作权之争的发端 在此之前 周敦颐的 太极图 尚未引起普遍关注 其著作权也未尝有人怀疑 正如朱熹所言 濂溪在当时 人见其政事精绝 则以为宦业过人 见其有山林之志 则以为襟袖洒落 有仙风道气 无有知其学者朱震 字子发 北宋徽宗政和年间进士仕于两宋 他在南宋绍兴四年甲寅 年向高宗进献其名著作 汉上易传 其中提出了一个关于太极图等易图的授受体系称 陈抟以 先天图 传种放 放传穆修 穆修传李之才 之才传邵雍 放以 河图 洛书 传李溉 溉传许坚 许坚传范谔昌 谔昌传刘牧 穆修以 太极图 传周敦颐 周敦颐传程颢 程颐 这一传授体系亦见于稍后的王称的 东都事略 儒林传 陈抟读易 以数学授穆修 以象学授种放 放授许坚 坚授范谔昌 但此说不及太极图 更未及穆修至周敦颐一环 此外朱震的 汉上易卦图 卷上又有 右河图 刘牧传于范谔昌 谔昌传于许坚 坚传于李溉 溉传于种放 放传于希夷陈抟 右洛书刘牧传之 右伏羲八卦图 王豫传于邵康节 右太极图周颐实茂叔传二程先生 河 图 洛 书 之学的授受与 宋史 契合 先天图的授受 则不见于 宋史 朱震进表 但宋史 李之才本传有邵雍从学的明确记载 至于周敦颐的 太极图 则未记上有所承 朱震所言的依据惜不可考 其说也颇为后人所疑 因而此传授体系表面上看起来上下衔接 授受有人 但其于穆修一环却有问题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疑点 一是 先天图 传至穆修为何一分为二 且太极图与先天图完全不同 何以出于一人之手 二者 表中所言与图中所说不相呼应 图中不言穆修传周敦颐 再者 邵雍 年生 长周敦颐 岁 何以其间反而多了李之才一环,而周却直承于穆修。我们先来看穆修其人,据《宋史?文苑》所载:“穆修,字伯长,郓州人,……明道中卒。 ”[4]明道是仁宗赵祯的年号(1032—1033),其时周敦颐年仅 16 岁,因丧父随母于天圣九年(1031)进京投靠舅父龙图阁大学士郑向。 次年9 月,穆修即逝,而且穆修并非死于京师,一说于回蔡州的途中,一说死于蔡州[5]。 所以他们是否能在京师相会,实为难说,再者,一个深居大学士府的少年何以可能受学于一个陌生老人呢? 并且,穆修既已授《先天图》于李之才(天圣八年已同进士出身,据《宋史》本传),缘何不一并授《太极图》于他,而要选择一个素不相识的少年呢? 那么是否有第二个穆修呢? 这也不可能,因人名可能相同,但字也相同就没有那么巧合的事了,而宋人多言及穆伯长,如程颢所写的《邵康节先生墓志》中就有:“先生得之于李挺之(即李之才)挺之得之于穆伯长,推其源流,远有端绪。 ”[6]是以,朱震独家提出来的,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之说,实在难以成立。 近来有人从《朱子语类》中的一句话:“问:‘周子之学是得之于心, 还是有所授受否? (朱子)曰:‘也许有所传授,渠是陆诜婿(潘志载:周敦颐“取陆氏,职方郎中参之女”,此处当为笔误)。 温公《涑水记闻》载陆诜事,是个笃实长厚底人’”出发,由文中的笔误引出一环来证实朱震的授受体系[7],然其说颇谬,已有文指正,此不再述。但朱震毕竟是“经学深醇”的大儒,其说恐亦非空穴来风。 周敦颐与穆修的授受关系缺乏根据,但周敦颐与陈抟有牵连却是有真凭实据的。 周敦颐曾作 《读英真君丹诀》诗,其诗云:“始观丹决信希夷,盖得阴阳造化机。 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处更知微。 ”[9]诗中所言丹书即为陈抟所注。 据考今《道藏?洞真部?玉诀类》载有《阴真君还丹歌注》,署名希夷陈抟注,即此书[10]。 陈抟字图南,号希夷。 据史载:“帝(太宗)之即位也,华山陈抟入见。 冬十月,复诣阙,帝益加礼重,谓宋琪等曰:‘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 在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当百岁。 自言经五代乱离,幸天下承平,故来朝觐。 与之语,甚可听。 ’因遣使送至中书。 琪等从容问抟曰:‘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化人乎? ’对曰:‘抟山野之人,于时无用,亦不知神仙黄白之事,吐纳养生之理,无术可传于人。 假令白日上升,亦何益于世! 主上龙颜秀异,博达古今,真有道仁圣之主也。 正君臣同德,兴化政治之秋,勤行修练,无出于此。 ’琪等表上其言,帝益喜。 甲申,赐抟号希夷先生,令有司增葺所止台观 帝累与属和诗什 数月 遣还 由此可见陈抟只是一名不得志的亦儒亦道的隐士 并不似后世道教传说与野史所载半仙半道的 陈抟老祖 胡宏亦谓其有天下之愿 但陈抟其人确有很高的学问 精于易老 则是毫无疑问的 从周敦颐的诗中可见其读过陈抟的书 但若凭此认定 太极图 传自陈抟 则过于牵强 因为宋初崇道抑佛 儒道合流的倾向明显 如太宗时编 太平御览 其中 释部 仅 卷 而 道部 却有 卷 名士亦多有道号如苏轼自号 东坡居士 欧阳修号 六一居士 连最醇正的大儒司马光也自号 齐物子 所以 周敦颐读丹经 不足为怪 并且周敦颐虽自认 宦情不改旧儒酸 但他并不像韩愈那样有激进的反佛老思想 他在 题大颠壁 一诗
中说 退之自谓如夫子 原道深排佛老非 显然对其人其人 火其书 庐其居 激进态度不以为然 而是修其本以胜之 如云 一部法华经 只消一个艮卦可了 周敦颐这种洒脱胸襟 对于其开创新儒学是必不可少 但也为后世的纷争埋下了伏笔总之 朱震的授受说虽不能成立 但其说在当时及后世都颇具影响力 一方面 他否定了周敦颐的著作权 给后世带来了不尽的纷争 但另一方面他于 太极图 的传播也是大有功的 至于朱震究竟为何要提出此说 令人费解 联系其 进周易表 的全文来看 他或许是想以此证明是他把自陈抟开创而又在周张程邵等人那里分离的宋代易学合而为一 以集大成者的地位自居吧 此说亦可从宋史 本传中推知二 朱熹与 潘志朱熹是濂学最着力的研究者 他三次编定周敦颐的著作 并为之作注解 是以他在此争中作用很重要 首先他通过 潘志 重新确定了周敦颐对 太极图 的著作权又通过祁宽在 通书序跋 中的资料认定周敦颐与二程的授受关系 进而在 朱陆之辨 中使之深入人心 由于朱熹极力维护 周敦颐的 道学宗主 的地位和他对 太极图的著作权在其后宋元明三代牢不可破 太极图说 也成为新儒学的不刊之典 直与四书 五经同行于天下 朱熹的介入可以说是这场公案的第二阶段在朱熹以前 自朱震进表以后 周敦颐的著作日益受到重视 开始在小范围内流布 最早记录濂学著作流布情况的是祁宽于绍兴甲子 所作的 通书序跋 其中有:“(通书)始出于程门侯师圣,传之荆门高元举、朱子发。 宽初得之于高,后得之于朱。 后又得尹和靖先生所藏,亦云得之程氏,今之传者是也。 逮卜居九江,得旧本于其家,比前所见,无《太极图》。 或云,图乃手授二程,故程本附之卷末也。 ”[15]可见祁宽得到了四个本子,但其来源只有两处,即程门和故家。 故家本无《太极图》,而二程本则有,但附于《通书》卷末。 应当注意,祁宽是二程的再传弟子(尹和靖及门)他提到了《太极图》,但并未言及朱震所说的授受体系。 倒是花了不少笔墨记叙二程对周敦颐的推崇之意和他们的师承关系。 可见程门中人对于朱震所说亦未苟同。 稍后的胡宏在《通书序略》中提及朱震受传说:“推其道学所自,或云传《太极图》于穆修,修传先天图于种放,放传于陈抟,此殆其学之一师也,非其至者也,希夷先生有天下愿,……则周子岂特为种穆之学而止哉! ”[16]从他对周敦颐的尊崇和对种、穆的轻视来看,似对朱震所说半信半疑,但又苦无证据,只得说非其至者。 而且胡宏与祁宽一样所看重的是《通书》,是以对《太极图》未加详究。最先站出来反驳朱震受传说的是朱熹,他在得到“潘志” 后详细地讲述了他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熹又尝读朱内翰震《进易说表》,谓此图之传自陈抟、种放、穆修而来,而五峰胡公仁仲(即胡宏)作《通书序》,又谓先生非止为种放之学者,此特其学之一师耳,非其至者也。 夫以先生之学之妙,不出此图,以为得之于人,则决非种、穆所及。 以为非其至者,则先生之学,又何以加于此图哉! 是以- -- - --尝窃之 及得 志 即潘志 文考之 然后知其果先生之所自作而非有所受于人者 公盖皆未见此 志 而云云尔但至于 潘志 是于何时 何地 如何发现的 文中并未提及 从其文中流露出来的激动与喜悦之情来看 或许是其在收集周敦颐遗书过程中偶然得之潘志 是周敦颐生平至交潘兴嗣为其所撰的墓志 濂溪先生墓志铭 其中有 周敦颐 尤善谈名理 深于易学 作 太极图 易说 易通 数十篇 诗十卷 今藏于家 据考 周敦颐名下留传至今的著作仅有个字 计有 太极图说 字 不含其注 字 通书 字 其它 字为诗文 书简 题记 潘兴嗣对周敦颐著作的记载虽简略 但却也点出著作篇名 次序与多寡 而且指出藏书地点是在其家中 这与祁宽所云有故家本相合 但其所载的篇名和数量却与当时有所不符 而潘志 又是记载周敦颐的著作的第一手资料 此事让朱熹煞费苦心。
我们知道朱熹曾先后三次编定周敦颐的著作 一称长沙本 二为建安本 三是南康本在编定长沙本时尚未发现 潘志 对 太极图 亦如祁 胡未予重视 待发现 潘志 以后 对长沙本颇为不满意 所以又在乾道五年再编建安本 并作了重大改动 其中最大之举就是依潘志将 太极图 与 通书 分开 定名为 太极通书 凸显了 太极图 的地位 但 图 与 说 还是在一起 直到十年后的南康本 朱熹才将它们分离 其后朱熹又分别作 太极图解 和 太极图说解 于淳熙十五年公布于众 合称 太极解义 朱熹在 太极解义 的序中称 太极图者 濂溪先生之所作也朱熹对 太极图说 的推崇 引起了陆九韶的不满 他致信朱熹说 太极图说 与 通书 不类 疑非周子所作不然 或是其学未成时所作 不然 则或传他人之文 后人不辨也 假定 太极图说 是其所传 或其少时所作则作 通书 时不言无极 盖已知其说之非也 陆九韶否定 太极图说 是周敦颐所作 其理由只有一条 即与 通书 不类 而与 通书 不类的理由也只有一条 通书 言太极而不言无极 而这两条理由均属主观臆断 并无真凭实据 尽管如此 朱熹却不敢怠慢 因为两人是先有学术之分歧的 如 年的就为学功夫论的鹅湖之会 这就牵涉到正统之争 门户之见 而非单纯的学术考较 是以朱熹答曰 伏承谕太极之失 及省从前所论 却恐长者初便忽其言 不曾致思 只以自家所见道理为是 不知却元来未到他地位 而便以己见轻肆抵排也 今亦不暇细论即如 太极篇 首一句 最是长者所深排 然殊不知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 而不足为万化根 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为空寂 而不能为万化根本 只此一句 便见其下语精密微妙无穷 而向下所说许多道理 条贯脉络 井井不乱 只今便在目前 而亘古亘今 颠扑不破 只恐自家见得未曾如此分明直截 则其所可疑者 乃在此而不在彼也 朱熹在此信中不但百般为周敦颐辩解 而且反过来指责陆九韶未悟透 图说 中的道理 而其所谓可疑 在此而不在彼 言下之意似责备陆九韶借题发挥 动机可疑 两人后又对此往返对辨 谁也说服不了谁 结果陆九韶以 晦庵好胜 作罢 但是事隔多年以后 陆九渊代兄上阵 重开战局 除了重复 发挥其兄的观点以外 把矛头对准潘志二程言论 文字甚多 亦未尝一及无极字 潘清逸诗文可见矣 彼岂能知濂溪者 明道 伊川亲师承濂溪 当时名贤居潘右者亦复不少 濂溪之志 卒属于潘 可见其子孙不能世其学也 兄何据之笃乎 此语对潘兴嗣和周敦颐之二子颇为尖刻 许是陆氏因周氏兄弟未请二程作墓志而耿耿耿于怀吧据度正 周敦颐年谱 考证 周敦颐去世时其长子寿才 岁 次子焘仅 岁 故而请潘兴嗣作墓志当是周敦颐生前之意愿 而且周潘二人关系非同一般 周敦颐母亲的墓志亦为潘所作 潘志 一文长达 字 对周敦颐的家世 生平 人品极为详备 甚至连生活细节亦有提及如云 视其家服御之物 止一敝筐 钱不满百 人莫不叹服 此予亲见也 其最后又有 乃泣而为之铭曰 人之不然 我独然之 义贯于中 贵于自期 谫谫日甚 风俗之偷 乃如伊人 吾复何求 志固在我 寿在于命 道之不行斯为之病 文中可见其与周敦颐数十年相知相敬之情 溢于言表 再结合二人互赠的诗文来看 潘志 所载实无虚言
潘志 所言不虚 但是由于朱熹在 再订太极通书序 有 又读张忠定公语而知所论希夷﹑种﹑穆之传 亦有未尽其曲折者 按 张忠定公尝从希夷学 而其论公事之有阴阳 颇与图说意合 窃疑是说之传 固有端绪至於先生然後得之於心 而天地万物之理 钜细幽明 高下精粗 无所不贯 於是始为此图 以发其秘尔 之语便又有学者以为朱子对创造说信而不坚 不足为赁 其实笔者以为 朱子之说只能说明其对学术的严谨负责的态度 也说明了如前文所言周敦颐的确受到陈抟的影响而已 始为此图 以发其秘 一语表明他还是相信太极图是周敦颐所作的 而他在九年后的 太极图解 最后一段尚称 抑尝闻之程子昆弟之学于周子也 周子手是图以授之 程子之言性与天道多出于此 然卒未尝明以此图示人 是则必有微意焉 学者亦不可以不知也 所以总的来看朱熹对于 潘志 所载和周敦颐对太极图的著作权是坚信不疑的总之 由于朱熹在整理 编辑 注解周敦颐著作上用功至深 无人能及 同时也由于他的巨大权威 加上 潘志 和 祁序 所载的史实 是以 其后的大儒多以朱子之是为是 周敦颐作 太极图 手授二程 为世所公认 不但周敦颐对 太极图 的著作权得到重新确立 周敦颐的地位也日益上升 到元代甚至凌架于二程和朱熹之上 元初 朝廷在大都建 太极书院 由著名理学家赵复主持里供周敦颐神像 且以二程和朱熹之像在两边陪祀 明初的理学家也对周敦颐倍加尊崇 号称 明初理学之冠的曹端 作 太极图说述解 薛瑄作 读书录 均肯定了周敦颐的著作权 而且对朱熹的 解义 中不完善的地方加以修正
三 太极图 与汉宋之争
从朱熹以后 一直到明末的数百年里 虽然二陆的后学对于 太极图 是否周敦颐所作 尚有一些余论 但并没有形成多大的影响 然而 到了清代因汉宋之争 情况开始改变 太极图 的渊源成了清儒反对宋学的重要一环于是有关 太极图 源自道教的观点又重新流行起来 黄宗炎作 太极图辩 毛奇龄作 太极图说遗议 朱彝尊作太极图授受考 等均证此说 凭心而论 以乾嘉学派为代表的清儒在考据训诂 整理典籍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其对于僵化 教条化的宋明理学的反动也是有其合理因素的 但是 任何事情走向了极端就难免出现偏失 矫枉过正 他们利用在考据方面的长处 在 太极图 的考证上就明显具有反宋学的非理性的倾向 有意无意地利用对自已有利的证据 未加考证 辩伪即否定了周敦颐的著作权 并对当代的濂学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干扰明末清初 一批儒者在饱尝亡国之痛之余 总结反省明亡的经验教训 初而归咎于在明末占主流的陆王心学进而推及程朱理学,缅怀汉唐盛世,认为两汉经学才是孔
孟正宗;反对空谈心性,内圣有余而外王不足的宋学。 汉学与宋学之争随着乾嘉学派的兴起而成为清代学术的主题。 其中最能代表清儒反宋学倾向的当数戴震,他抨击僵化的理学“以理杀人”的名言已为学界所共知。 但是他还有一句同样击中宋学要害的话却鲜为人知,那就是“发狂打破宋儒家中底太极图。 ”[29]虽然戴本人并未著书考证《太极图》出自道教,但他的话无疑代表了清儒在对待《太极图》问题上的非理性态度。 从宋学的起源而言,图书之学的兴起乃是一场世界观的革命,以刘牧的《河图洛书》、周敦颐的《太极图》、邵雍的《先天图》为代表的三大图系所开创的图书之学,事实上是宋人宇宙观的根本性变革,也是宋学之源头,尤以周敦颐的《太极图》为著,打破宋儒的《太极图》就等于将宋学连根拔起,较之于概念范畴之辨名析理,要便捷得多,况且辨名析理乃是宋学之所长,而汉学所短。 另一方面,宋代图书之学自兴起以后,后世非独儒者起而效之,佛道两家亦竞相效仿,造图无数,遂至于汗漫不经,流弊无穷,但是与此同时也为清儒的考据之学留下了许多可资利用的材料今人皆以清儒考据之学兴起于乾嘉 但却很少注意到其源头实发端乎明清之际对于宋代图书之学的清算与检讨 明末清初关于 太极图 的渊源之争遂成热点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四 一是 太极图 及 图说 经过朱熹的推崇和改造后已成为宋明理学的根基 只要证明 太极
图 本于二氏 释老 即可证明宋学的 血统不纯 非孔孟正道 其二 太极图 渊源的历史争议为他们留下了突破点 朱熹虽然依仗 潘志 和 祁序 推翻了朱震的授受体系 又通过对 太极图 与 图说 的改造在 朱陆之辩中压住了二陆的异见 但周敦颐亦儒亦道的洒落胸襟和他与陈抟的思想渊源却是抹不掉的事实 其三 朱熹的理学体系 致广大 尽精微 综罗百代 要从义理上驳倒 太极图说 做到二陆都不能作到的事 实难为之 再者 清初依然以理学为官方哲学 对学术采取高压政策 大兴文字狱 对理学的直接攻击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 清儒只好曲折辗转 从考据出发来揭露 太极图 源于异教 其四经过几百年的流转后 太极图 已经千变万化 也为他们留下了不少的 真凭实据 总之 清代出现的 太极图 渊源之争绝非偶然 其中的曲折非本文所能详述 加之已有时贤著书对此考证甚详 故而以黄宗炎 毛奇龄的观点为代表 略举其要黄宗炎的创自河上公说 黄宗炎对待濂学的基本态度是 周子之 通书 固纯白无瑕 不若 图说 之儒非儒老非老 释非释也 他用来证明其观点的著作是 太极图辩 他认为 太极图 原创于河上公 考河上公本图名无极图 魏伯阳得之以著 参同契 钟离权得之以授吕洞宾 洞宾后与陈图南 即陈抟 同隐华山 而以授陈 陈刻之华山之石壁 陈抟又得 先天图 于麻衣道者 皆以授种放 放以授穆修与僧寿涯 修以 先天图 授李挺之 挺之以授邵天叟 天叟以授子尧夫 修以 无极图 授周子周子又得先天地之偈于寿涯 除了上述这个富有神话色彩的授受体系以外 他还极其详尽的描绘了周敦颐把无极图 改造成 太极图 的全过程 他所描绘的 无极图 与 太极图 除了标注的文字以外 几乎毫无差别 周敦颐只要把标注一改就成了 太极图 而至于 太极图说 的思想则来自于僧人寿涯的 先天地之偈 这样 太极图 就真成了 儒非儒 老非老 释非释 的怪胎了 但是由于他描绘得过于详尽 所以破绽百出 梁绍辉先生和李申先生旁征博引 已就细节指正其非 所以 在此只引其兄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的话为证:“……而后世之异论者,谓太极图传自陈抟,其图刻于华山石壁,列玄牝等名,是周学出于老氏也矣。 又谓周子与胡文恭同师僧寿涯,是周学又出于释氏矣,此皆不食其肉而说味者也。 使其学而果是乎,则陈抟、寿涯亦周子之老聃、苌弘也。 ……顾泾阳曰:‘周元公不辟佛。 ’高忠宪曰‘元公之书,字字与佛相反,即谓之字字反佛可也。 ’岂不信哉! ”[33]从黄宗羲按语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宗炎的主要观点他也是有所闻的,如陈抟刻《无极图》于华山,周敦颐曾师从僧寿涯,但对于这些“异论”不以为然,特别是最后一句引用顾宪成和高攀龙对待周敦颐的两种载然相反的观点说明了门户之见的狭隘。 可见,黄宗炎只是出于儒家正统的立场出发,囿于门户之见,广泛收集、加工各种传说,不加辨伪而否定周敦颐的著作权, 其说对于当代濂学的研究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毛奇龄的“本自二氏说”。 毛的出发点与黄是一致的,他的基本观点是:“太极无所为图,其所以为图,则皆释道二氏之传”[37]。 但是他的考证极为深入,远比黄宗炎够专业水准,其才学也非黄宗炎所能比拟。 是以,他的观点更具有权威性 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更大 他去掉了黄宗炎说的神话色彩 认为 太极图 最初不是源于 神仙传 中的河上公 而是出自汉代魏伯阳的 周易参同契 其中有 水火匡廓图 和 三五至精图 水火匡廓图 即是 太极图 说中的第二圈阳动阴静图 得名于 周易参同契 中的一句话 坎离匡廓 我们知道坎 离是八卦中的两个卦名 分别代表水和火 而 三五至精图 即太极图中的第三部分五行图 则是取自 周易参同契 中的另一句话三五与一 天地至精 其后 隋唐时的道士做作 上方大洞真元妙品经 将两图合二为一 又在其上加一个圆 即太极图 中 无极而太极 一圆 在其下加两个圆 即太极图 中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和万物化生两个圆 经过这一翻加工之后绘成了 太极先天之图 而后陈抟从上方大洞真元妙经 剽窃 太极先天之图 改成了 太极图 传给了周敦颐 周敦颐在宋英宗即位之前绘成图说中的 太极图 署名为周惇颐 也就是朱震所发现并进献给宋高宗的那张图 而后朱熹又更改了此图 制成了现在通行本的 太极图 此外 太极图 还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唐
代僧人宗密所作的 十重图 但此图看起来与 太极图并无多大的联系 只是为了证明其本自二氏的观点而已着实有些牵强 在此不再详述 总之 毛的考证非常细致乍看有根有据,不愧是名家之作。 但是他只字不提“潘志”和“祁序”,他所依据的材料事实上都是后人根据《太极图》加工而成的。 如流传至今的所有元代以前的《周易参同契》版本中根本就没有《三五至精图》和《水火匡廓图》。而所谓的《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和《太极先天之图》也都是宋元明三代的道士仿照周敦颐的《太极图》一步一步改造而成的,根本不是什么隋唐时代的作品。 而且改造的痕迹相当明显,对此李申先生借用道教史的研究成果—— —《道藏提要》 中大量而详实的资料, 推翻了毛的 “本自二氏说”,其书有图有说,考辩结合,令人信服。 可见,毛虽然功夫下得深,但其方向有误,把时间顺序搞错了。 而我们当代一些学者往往不及细察,便依其说,以至于以讹传讹,至今依然纷争不已。清代对《太极图》源流进行了考证的主要还有胡渭和朱彝尊,胡渭的态度是比较谨慎的,他在《易图明辨》中只是列举了当时流传的各种观点,并未对此作定论,而是搁置争议。 朱彝尊则不同,他对于黄宗炎和毛奇龄的观点兼收并蓄,提出来一个更完满的授受体系。 但与毛黄二人大同小异,并没有大的新意,所以略过不提。 总之,由于清代学者在考据方面的巨大成就,故而他们的观点颇具影响,当代学者大多受到他们的影响,或多或少的质疑、否定了周敦颐的著作权。
综上所述, 记载周敦颐的著作情况的最早而最可靠的资料应是“潘志”,其中“作《太极图》”“作”之一字,言之凿凿,可知此图确为周敦颐所自作。 朱震的授受体系貌似逻辑严密,然于情于理,均难以成立,又无确凿的史实为据,是以传自陈抟之说,不足为凭。 至于朱熹对《太极图》的推崇和改造而引起二陆的异议,只是纯学理的考量,是义理问题而非考据问题, 所以二陆的观点不能当作真凭实据。 至于朱熹是于何时何地、如何发现潘志的,只能是一个历史之谜。 但至少有一点,我们总不能怀疑朱熹“伪造潘志”,以折辱先贤吧! 至于朱熹以后,经过改造后的《太极图》成为“道学”的根基,后人是周子皆因朱子之是而是之,非周子亦因朱子之非之非之,清儒挖空心思考证《太极图》的源渊自然绝非仅仅是要否定周敦颐对《太极图》的著作权那么简单,亦非是一个单纯的考据问题,而是在汉宋之争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通过论证太极图 本于二氏 来证实宋学不纯 只有汉学才是得孔孟正传的儒学正统 他们与二陆一样均是囿于门户之见 只是采取的方式不同罢了 所以 理当把他们对 太极图 的考证作为一个特例来看 不能过于盲从他们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东湖街道布心路1023号东乐花园57A栋4B
联系电话:0755-89982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