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亮
从 1970年国家体委为继承发展传统武术、 开展武术对抗性运动项目的整理研究工作开始 ,我国武术界就有意识地继承和发展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太极推手项目。多年来 ,众多武术界的有志之士为了使太极推手发展成为一项既具有传统武术特点 ,又符合现代竞技体育要求的运动项目 ,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1994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决定将太极推手列为全国武术锦标赛正式项目 ,太极竞技推手也就此诞生。但目前太极竞技推手的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对此 ,一些专家已经对太极竞技推手发展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例如技术单一、 缺乏激励政策、 官方重视程度不够、 传统观念的束缚等。笔者受 2004年日本大相扑在北京成功公演的启发 ,从全新的角度 ,多方位比较研究中国太极推手和日本相扑的体育文化 ,以期为更好地发展太极竞技推手 ,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一
明末清初 ,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当时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祖陈王廷 ,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 ,博采多家之长 ,以太极哲理为拳理 ,融入中医经络之学、 导引吐纳养生之术 ,首创了一套刚柔相济 ,快慢相间 ,以柔为主 ,并融祛病养生 ,修心养性和技击格斗为一炉的太极拳术。此后 ,为解决太极拳实战训练中场地、 护具及伤害事故问题 ,陈王廷又创编了太极推手法。作为一种独具匠心的训练方法 ,它秉持了太极拳引进落空 ,借力发力和尚巧不尚力的原则 ,将拿、 跌、 掷、 打融为一体 ,避免了伤害性 ,又贴近实战 ,解决了场地等条件限制和象征性训练造成的失真现象 ,遂逐渐被广大武术爱好者接受并传承下来。1970年 ,国家体委为了继承发展中华武术的技击属性 ,决定开展武术对抗性项目 ,太极推手也被列入计划之中。在上海、 北京、 黑龙江等地进行了研究和试验 ,从此太极传统推手踏上了向太极竞技推手转变的探索之路。经过 20多年的探讨、 改进 ,太极竞技推手运动终于趋于成熟。参赛的人数逐年增多。1994年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决定将太极推手列为全国武术锦标赛项目 ,成为正式的武术竞赛
项目。太极推手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相扑 ( sumo)被誉为“日本国粹 ” ,亦称角力、 角抵。 《礼记 ? 月令 》 记载:“ 天子乃命将帅讲武 ,习射御、 角力。 ” 而且从出土的文物和历史文献记载中看 ,中国秦汉时期的角抵同日本现在流行的相扑很相似 ,相扑应该是由中国移民传入日本的 ,相关记载始见于《日本书纪 ? 垂仁纪 》 。奈良时代相扑作为一种宫廷观赏运动而逐渐兴盛 ,在公元 719年朝设拔出司。平安时代 (约公元 728年左右 )相扑进入日本贵族的生活圈子 ,每年 7月有“相扑节 ” 。“相扑节 ” 持续了 400多年后 ,随着皇室势力衰退 ,相扑开始向民间普及 ,并融入民间祭神、 驱魔、 庆祝丰收和占卜生产凶吉的各种仪式中。镰仓时代以后 ,相扑成为武士训练的一部分 ,并作为武技而在武士中盛行。17世纪末 ,营利性职业相扑出现。明治维新时开始衰落。但 20世纪初也就是昭和初 ,相扑重新兴盛起来 ,以日本国技的姿态广泛开展 , 1909年东京建起一座专供相扑比赛使用的国技馆 , 1941年更被列为学校体育正式科目。至此相扑的国技地位 ,在日本获得进一步肯定。并且在东京、 大阪、 福冈、 名古屋均有相扑场。现在相扑作为群众性体育活动 ,在日本各地民间也颇为盛行。由此我们不难发现 ,日本相扑相较于我们的太极推手有着更加深厚的历史根基 ,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 ,也逐渐浸透了日本民族的诸多文化特征。单从它历史地位的演变来看 ,无论是作为一种宫廷表演 ,还是作为祭祀、 驱魔、 庆祝丰
收和占卜生产凶吉的仪式 ,或者作为武士的武技 ,相扑都是一种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运动 ,民众对它的尊重也就十分自然了。而后出现的职业相扑 ,进一步促进了相扑的发展。最后在 21世纪初被定位为国技 ,更是以官方的态度肯定了相扑的地位。这种历史固有的崇高性 ,以及后来统一明确的定位 ,为相扑的继承和发展 ,乃至现在国际推广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 ,我们的太极推手的前身只是一种武术的训练方法 ,历史地位不高 ,而且它的演习者多是习练太极拳之人 ,群众基础没有相扑那么广泛 ,再加上近代中国苦难历史的限制 ,它的继承和推广被严重搁浅 ,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未能得到具体统一的肯定和很好的传播。尽管从 1982年以来 ,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性的太极推手比赛 ,但国家还一直没有给予太极推手一个清晰而且较高的定位 ,导致现在的推手还是主要靠分散的民间力量来维持其发展。太极推手急需进一步突出政府的导向作用 ,对推手运动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位 ,为我们继承和发展太极推手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
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 ,其中阴阳学说是中国文化思维的一个典型代表。太极拳理融合阴阳学说 ,讲究“ 以柔克刚 ,后发制人 ” ,在练习和实战中始终贯穿着阴阳变化之理。太极推手作为太极拳的重要形式 ,也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这一原理。而相扑中体现的文化 ,多与宗教观念相联系 ,比如比赛前的跺脚仪式 ,主要目的是将场地中的恶鬼驱走;场地上撒盐是为了达到净化的目的 ,因为日本神道教义认为盐能驱赶鬼魅。而且 ,相扑选手也都讲究程序 ,注重礼仪 ,严守规则 ,面对相扑世界森严的等级 ,他们无不苦练内力 ,不怕牺牲 ,这种坚韧强硬的性格是日本民族十分推崇的性格。二者虽然同属东方文化 ,也都有讲求技巧 ,以智取胜的含蓄内敛的东方色彩。但二者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太极推手作为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反映的是“ 以柔克刚 ” 、 “ 后发制人 ” 等道家思想 ,反映出隐而不露的中国传统人格。而相扑的突出特点是它的严肃性 ,无论从它的等级制度 ,比赛的程序 ,还是礼仪讲究都不难发现这一点。选手通过艰苦的修行不断向秩序冲击 ,争取更高的段位 ,从中体现的是一种日本民族好胜求强 ,刚忍并存的心理
和性格 ,很符合日本传统的“ 道 ” 的要求。在当今世界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 ,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 ,如何发掘和秉持自己本民族的传统精神 ,已经越来越来受到世人的关注。相扑带给日本国民的民族认同感是巨大的。虽然我们也深深为我们的中华武术而自豪 ,但武术毕竟是一个很空泛的概念 ,它需要通过一些有利于民众接受和理解的载体 ,使之在真正意义上成为我们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旗舰。从这个角度来看 ,太极推手的发展应充分考虑到当今的时代背景 ,努力挖掘可以用以让国民接受和认同的传统文化价值 ,让它的来自于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可以契合当代的中国。例如:我们提倡构建和谐社会 ,这其中与太极推手所体现的和谐就有异曲同工之处 ,如何很好地利用和发展他们 ,也是我们在以后发展推手过程中应该深思的。
三
从技术上概括 ,太极推手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 知己知彼 ” 的艺术。太极推手讲求“ 听劲 ” ,在阴阳变化、 攻防矛盾中感知对手力量及劲路的大小、 方向和作用点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运用掤、 捋、 挤、 按、 採、 挒、 肘、 靠等方法 ,在调整中稳固自身重心 ,在变化中破坏对方重心 ,达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目的。例如 ,《太极拳谱 》 中说“ 拳之运动 ,唯柔与刚:彼以刚来 ,我与柔往;彼以柔来 ,全在称量。刚中寓柔 ,与人不侔;柔中寓刚 ,人所难防。 ” [ 1 ] (P . 287)又如:“无过不及 ,随曲就伸。…… 动急则急应 ,动缓则缓随。……人不知我 ,我独知人。 ” [ 1 ] (P . 25)再如《打手歌 》 讲:“掤捋挤按需认真 ,上下相
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 ,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 ,粘连黏随不丢顶。 ” [ 1 ] (P . 38)以上这些拳理都能说明太极推手的独特的技术理论和技术风格。虽然现代竞技推手与传统推手技术技法上已经有所不同 ,但它还是在 “刚柔相济、 知己知彼 ” 的追求下 ,遵循“ 粘连不脱 ,步活身灵 ,八法寻机 ,顺势发放 ,以柔克刚 ,四两拨千斤 ,尚巧不尚力 ” 的原则。太极竞技推手的总体技术并没有大的变化。相比之下 ,相扑运动的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相扑选手粗壮的身体、 强劲的力量和敏捷的反应上 ,一般是体重的选手靠自己的身体将对方推挤出场外 ,而体轻的选手则靠“投技 ” 将对方摔倒在地。相扑技法大致分为:推 (用手掌推 )、搡 (抱起外推 )、 摔三法 ,由此演变成摔、 绊、 扭、 推、 抓、 拉、闪、 按等技法 ,运动员主要用颈、 手、 臂、 腹、 腰、 膝、 脚等部位。因此在彼此体型相当的情况下 ,除了讲究快、 力量和时机之外 ,还必须加上反应的配合。相扑选手的技术多是借助自己的身体 ,身体越庞大 ,同样技术条件下 ,获胜的几率就越大 ,相扑的风格特点是十分激烈而富有视觉冲击力的。推手的技术是追求“刚柔相济、知己知彼 ” ,注重“ 听劲 ” 、 “ 变劲 ” 。可惜的是在实际的推手比赛中受规则、 运动员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 ,技术风格的表现还略显模糊 ,以致让很多人误认为推手就是摔跤。因此 , 我们在日后发展太极推手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推手的风格特点 ,真正让推手发展成为一种技术特色鲜明的武术竞技项目。
四
规则是一切竞技体育运动最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规则不仅仅是要保证比赛的公平性和竞争性 ,更要保护运动员的安全。另外 ,规则还应尽量简单明了 ,便于裁判执行 ,也便于观众理解。比较太极竞技推手与日本相扑的比赛规则 ,我们发现太极竞技推手规则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空间还很大。例如:
1 .太极竞技推手共分为 48、 52、 56、 60、 65、 70、 75、80、 85、 85公斤以上等十个级别。而相扑不分级别 ,对相扑选手来说 ,有可能找到自己的战术来打败比自己重两倍的对手。笔者认为 ,划分级别是为了保证比赛的公正性 ,但是 ,却不能明显体现出太极推手所提倡的“ 四两拨千斤 ” 的技术特点。如果放宽比赛公斤级限制 ,或鼓励小级别与大级别对抗 ,不仅有利于让广大运动员专心于技术训练 ,也有利于上演一些以小胜大 ,以弱胜强的精彩对决。
2 .目前 ,太极竞技推手的主要动作集中在“推 ” 、 “挤 ”上 ,推和挤的动作的广泛使用 ,除与运动员本身技术水平有关外 ,与太极推手的规则也有直接的关系。由于规定了出圈得分 ,所以运动员大量采用稳妥的“ 推 ” “ 挤 ” 的动作 ,逼迫对方出圈 ,从而达到得分的目的。这使得比赛的技术动作趋于单一化 ,观赏性有所下降。适当的将比赛规则放开 ,鼓励摔法等技术 ,不仅能提高太极推手比赛的技巧性和观赏性 ,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推手技术 ,也有利于吸引更多民间高手参赛。
3 .太极竞技推手中要求在场上主裁判发出开始信号后 ,以“ 掤、 捋、 挤、 按 ” 手法及相应的步法在左右各划两圈后 ,方可进攻对方。在相扑比赛开始前 ,会有一系列略显繁琐的仪式。例如:两个大力士一边撒盐 ,一边登场。日本人认为撒盐可以驱邪 , 还可以祈求神灵保佑免于受伤。还要用“力水 ” 漱口 ,“ 力纸 ” 擦身 ,洁净身体 ,以示相互尊重。对比这两种赛前的“ 热身 ” 活动 ,虽然都有些形式化 ,但是 ,相扑的这些看似繁琐的仪式却营造出庄严的氛围。观众观看了这种仪式 ,不仅欣赏了日本的传统文化 ,也会在这种有条不紊的过场中 ,更加期待精彩的比赛。而推手比赛中要求的四正手演练 ,本意是表现对传统推手的继承和尊重 ,但现在很多推手运动员只是敷衍的划几个“ 死圈 ” ,无法像相扑那样 ,营造庄严的比赛气氛。笔者曾经观摩日本合气道的武演会 ,每一组对练人员在开始和结束表演时 ,都会先向合气道的创始人 — — — 值芝盛平的画像行礼 ,然后相互行礼。我们应该借鉴日本相扑的精华 ,加强太极推手对传统文化的表达。通过规则来规范推手礼仪 ,进一步表达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不断地促进推手技术水平的提高 ,凸显太极推手的技术风格 ,是实实在在的问题 ,必须妥善地解决 ,才能使我们的推手运动健康、 快速地发展。
五
相扑的比赛场地叫“ 土依 ” ,设在相扑会场中间 ,是个由粘土筑成的正方形 ,有 60公分高 ,边长为 5 . 54米 ,土依的中央有一个圆圈场地 ,上面铺有细沙 ,相扑手只能在圆圈内进行角逐。圆圈的边缘用稻草扎成。土依上方有悬挂式盖篷 ,用黑、 蓝、 红、 白四条彩色绸带象征四季 ,祈求四季丰收。相扑运动员赤身裸体 ,只在腰间系一个丁字形兜档布 ,然后在头上打一种叫作“ 大银杏 ” 的力士发结。这种发结因前面部分的形状很像银杏的叶子 ,它不仅体现了日本的传统美 ,也能够防止选手头部受伤。我们的推手运动由于其产生之初就是为解决太极拳实战训练中场地、 护具及伤害事故问题而创立的 ,起初并无场地和装束要求。所以与相扑沿袭传统不同 ,我们现在的比赛场地和运动员装束 ,都是从国家体委将太极推手作为武术对抗项目进行试点研究开始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太极竞技推手是在一个半径为三米的圆中进行 ,运动员的装束无统一要求 ,多是穿运动短袖、 短裤。为了便于区分比赛中的双方运动员 ,在双方腰间各系红黑或红蓝两种颜色的绸带。与相扑相比 ,我们在设计现代竞技推手运动的比赛场地和运动员装束的过程中 ,显然忽视了对诸多传统文化的附加 ,导致比赛场面简单随意 ,文化内涵单薄。这样的比赛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来说 ,其效果必定大打折扣。所以 ,我们急需对太极竞技推手进行重新包装 ,运用现代公关、 广告等诸多手段 ,选取合适的文化符号 ,重新设计比赛场地和运动员装束 ,打造为观众所瞩目的新型竞技推手比赛 ,并不断完善之 ,使之成为一种对传统文化不断地继承和发展的表现形式。
六
前面讲到太极竞技推手是一种对抗项目 ,具有技击性 ,但同时它具有十分突出的健身功能。太极推手中要求“心静体松 ” ,“ 内外合一 ” ,“ 精神若一 ” ,“ 柔和圆缓 ” ,这既是太极拳的要求 ,更是太极推手的要求 ,这些要求都符合中医养生理论 ,非常有利于健身。例如:通过以静制动的训练 ,加强大脑中枢神经功能;通过深、 长、 细、 匀的呼吸和动作的配合 ,可以扩大肺活量 ,增强心肺功能;推手中的全身放松 ,节节贯穿 ,周身一家等要求 ,可以提高人体的灵活性和协调能力等。相比之下 ,相扑的健身功能就不敢恭维了。由于相扑运
动对相扑选手的身体条件有较高的要求 ,故相扑选手一般要有惊人的食量 ,约是正常人的十倍 ,他们为了增加体重 ,经常专门吃一种叫做力士火锅的相扑料理 — — — 把各种高营养的食物放在一个锅里炖煮 ,大家围锅而食 ,吃完之后马上睡觉。这对提高他们的竞技实力十分重要 ,但这也导致心脏病、 脑血栓、 肝功能衰退等疾病的多发 ,或者因腿部不堪重负而负伤。据统计数字显示 ,相扑运动员平均寿命只有 57岁。所以在健身方面 ,推手具有明显优势。可以说推手的健身价值是我们推广太极竞技推手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托点。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这对我们扩大太极推手的群众基础将会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
七
相扑的普及和推广都受到了日本官方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但在中国 ,封建统治者往往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 ,严禁民间习武。现今国家鼓励发展武术事业 ,但是我们不仅缺乏对武术事业支持的传统 ,也很少站在国家的战略高度上去细致、 系统地推广和普及太极推手这项武术运动。太极推手的推广和普及仅仅依靠分散的民间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国际推广模式上 ,日本组织本国著名的相扑选手进行巡回表演。例如:为庆祝中日通航 30周年 , 2004年 6月在北京和上海进行了“大相扑中国公演 ” 。这些巡回表演 ,既弘扬了日本文化 ,又推动相扑的发展 ,同时也具有商业价值。我们的太极推手由于缺少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并且一直处在探索和发展过程中 ,在国际上缺乏人气和魅力 ,还远远没有形成国内影响与国际影响相互促进的局面。要改变这种局面 ,可以充分利用文化媒体的介入。据笔者观察 ,国内媒体几乎很少报导太极推手的相关内容 ,而广大民众对于“ 太极推手 ” 的理解仍然很肤浅。尽管国内的大多数媒体都具有官方或半官方性质 ,要求他们在太极推手推广上的介入实际上还是取决于政府的理解程度和重视程度。现今国内大力倡导对民族文化的复兴 ,大家也都清楚民族传统文化是塑造一个国家“ 软实力 ” 的重要因素。太极推手沿着中华文明的脉络延续和发展至今 ,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是弘扬和发展还是消逝乃至丧失 ,取决于我们的认识和行动。必须通过各种媒体介入 ,激起政府的重视和唤起广大民众的参与 ,这或许是打破现今太极竞技推手发展僵局的重要突破口。
八
在竞技体育大行其道的今天 ,我们守着前人留给我们的无尽的武术资源 ,却始终找不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但近 40年来 ,我们以推手运动为代表 ,一直在这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与尝试。通过与日本相扑的比较研究 ,我们就以下七个方面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希望能够为太极推手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 .突出政府的导向作用 ,对推手运动作出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位 ,为继承和发展太极推手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
2 .提高太极推手的民族性 ,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 ,让推手成为增强民族认同感的文化载体。
3 .风格特点应定位于“力和巧的结合 ” ,把推手发展为特色鲜明的竞技运动。
4 .完善竞技推手比赛规则 ,以期增加比赛的技术性和观赏性 ,提高观众观看比赛的兴趣。
5 .重新设计和包装推手的比赛场地和选手装束等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6 .大力宣传推手的健身功能 ,努力激发群众的热情 ,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7 .引导文化媒体的介入 ,努力使推广模式多元化 ,提高太极竞技推手的国际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