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道琼
笔者是太极拳史学的爱好者 ,人微言轻 ,只是一心想读到饱含民族历史文化 ,丰厚而真实的中国太极拳史。因孤陋寡闻 ,至今尚未见到此书。至于门派之争 ,唇枪舌战 ,都是下策。
尊重历史 ,尊重对方 ,加强交流 ,同舟共济 ,共同研究才有出路 ,中国太极拳史瑰宝啊 ,何时才能露出真容央视 《 今 日说法 ?太极拳寻宗 》 文不对题的话题 ,轻易否定张三丰创拳说的观点 ,客观上造成了混淆视听的负面影响。在权威媒体上 ,如此武断草率的对待太极拳发源地 ,做出倾向性错误的结论 ,应予及时纠正 ,挽回影响 ,归还历史的本来面 目 ,这才是科学负责的态度。
一、
关于太极拳首先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堪称国宝。就时代而言,其产生时间相当久远 。据考证 ,2500年前的大坟口文化里就出现原始八卦的刻文和理论 。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 易 ?系辞 》 和《 庄子 》 ,距今也有 年的历史。太极八卦演化为拳术经历了漫长的一个探索过程 ,渗透着民族养生文化的科学理论 。就渊源而言 ,唐代江南安庆李道子 人称获子李 居武当山南岩宫 , “所传太极拳名先天拳 ”见 吴 南图《国术概论 》。北宋陈传在武当山研究 ’‘画前之妙”创“太极先天图”见元代 刘道明 《武当福地总真集 》。至今武当山保存有《 武当山炼性修真全图 》 和《 武当山炼性修真玄机心法图 》 等。近代太极 、形意 、八卦拳家的著作中 ,溯其本源 ,多有源于张三丰武当派之说。有学者认为 ,世传《 张三丰太极拳总论 》 、《 总歌兼体用连联解 》 、《 太极十三式手法图 》为构成太极拳系统理论体系的三大经典。而总归于武当张三丰所创的 《 太极十三势 》 。这个由八卦与五行理论构成的十三式 ,是最早把阴阳、八卦列人武术理论的典范。近代许多
武术名家都认为 “太极拳为张三丰祖师遗留” 。说明 ,公元 巧 世纪就已经出现定型的太极拳了。这个由“太极”演变成一种拳术 ,经历了漫长的时光。融汇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这就叫 “博大精深” 。对此 ,那种“忙来耕田 ,闷来造拳 ”之说便是显 得单薄而乏
力。在太极拳承传的过程中 ,有一位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人物叫王宗岳 ,明万历年间人 ,将太极拳传至赵堡镇 ,之后又有陈清平传至武禹襄 ,河北永年县的武禹襄得王宗岳 《 太极拳谱 》 ,遂传抄公之于世。在此之前 ,陈家沟的“陈氏拳留下来的所有资料中都未提及过太极拳字样”见 年 月日《 人民 日报 》。《 武当 》 创刊多年间 ,挖掘整理出大量的拳 , 经 拳谱 传人 ,内容涉及太极 形意、八卦等许多拳法套路 ,其传人遍及海内外。就传播地域和分支门类而言 ,已有十分丰富而翔实的历史资料。我国已故著名武术家沙国政老师 ,年第一次上武当山就说过 “年我的老师调查过 ,黄河流域有 个拳 、多派。珠江流域称“南拳” ,有 几派。长江以北有 多派 ,总起来有百把十派 ,每一派都有几十套 ,有武当派太极拳 、太极剑 、太极枪、太极棍等等。 ”正因如此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江百龙教授主持完成了一个亚运会科研课题—《 武当拳派源流 、拳系及内容研究 》 。于年通过国家体委专家组验收,被评为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此项成果从科研角度首次提出了“张三丰有其人 、武当有拳”的观点。被武当各地传人称之谓武当太极拳的第一课题。虽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但毕竟先找到了太极拳的根。武当太极拳师训曰 “择人而传、不可不慎” , “不得其人不传 ,果得其人必尽情以教之 。尚得人不传如同绝嗣 ,能广得其传更好”见杜元化著一 《太极拳正宗 》。因为武当太极拳要传给品行高尚之人 ,择徒严格 ,所以潜行于世。或许这正是武当太极拳鲜为人知的原因。于是有人说 “濒临失传”见不到高人 ,更有甚者便抛出“武当无拳说” 。然而 ,历史的真实是 武当张三丰太极拳在民间 ,其真谛也在民间 ,人们来武当山寻根觅祖是历史的必然。近年来香港台湾及东南亚武术人土 ,准四月初九 日都拜祭张三丰。到武当山来寻根觅祖的个人及团体越来越多,武当太极拳的对外交流活动也十分活跃。综上所述 ,央视这里出现了明显差错 ,有意无意地贬损了武当张三丰太极拳的地位。《 今 日说法 ?太极拳寻宗 》 在例举两种说法时 ,对张三丰创拳瞬使用的 “说法”一词 ,而对陈王廷创拳说使用的 “认定”一词。而且有 “虽然经过各级政府有关部 及专家的反复考证 ,
认为河南省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并写进了中国武术史和国内大专院校的相关教材。 ”
而说到武当山这个发杯地时却说 “但是仍有不少太极攀爱好者坚持道家张三丰创编太极拳之说。 ”面对如此厚重的历史、民族文化问题 ,怎么随意去做文字游戏呢 假如不慎, 一 把历史弄错了 ,把文化弄浅薄了,对上对下对内对外仅是一个 “汗颜”就了结了吗 “源”就是 “源” ,“流”就是“流” ,不可不识 ,不可不慎。二、关于寻宗宗者 ,宗庙也。《 礼记 ?中庸 》日 “宗庙之礼 ,所以祀乎其先也” 。所谓“寻宗” ,我们理解就是寻根觅祖。大凡能称得上民族文化瑰宝的事物出现 ,都有适应她生长的土壤 ,有她博大的历史背景 ,有促成其成长的条件。太极拳的动静 、快慢 、虚实、懂劲 、应物自然、厚德载物、养生益寿等等要领秘诀、行动合解。无一不渗透有民族文化 ,特别是道家文化的思想。我以为这才是我们要找的根本。武当山 自周代以降 ,犯 多年间有无数高隐之士在此修炼道德 ,他们 “恨山不高林不密 ,惟恐闲名落人耳中”见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 》。特别在明代武当山成为“皇家庙观” ,近 年间 ,不断在全国选派高道名士主持武当山教务 ,形成历史上全国《 道德经 》 理论的传播交流实践中心 。他们在这里干什么呢 至今保留在各大宫观的圣旨碑可以作证。
圣旨碑说 “武当山各宫观有修炼之士 怡神葆真 抱一守素 外远身一 形 ,屏绝人事 ,习静之功 ,倾刻无间。一应往来浮浪之人并,不许生事喧枯 ,扰其静功 ,妨其办道。 ”否则 ,将“
治以重罪 ” 。可以看出皇帝对道 士 的总体要求是 “习静之功” 。明永乐皇帝在武当山还专门为张三丰建庙并颁发圣旨。明英宗为张三丰造铜像并颁发 “浩命” 。以上阐述做为太极拳产生的土坡和条件说法 ,不算过分吧。据说 ,在南北朝时期就出现太极拳雏形 ,并且有使用太极拳保卫乡里的记载。有学者认为 ,张三丰是集大成者。后世相关的拳家传人均认张三丰为祖师。当代太极拳名家吴图南、万籁声、李天骥、沙国政 、李文彬 、关亨九、赵
斌、郑悟清、郑伯英 、傅仲文、吴志泉 、金子嫂 、孙剑云 、傅振禽等等均主此说。至于武当张三丰太极拳 “夜梦神授”之说 , “鹊蛇相斗 ”之寓 ,以及张三丰扑朔迷离浪迹民间的高隐 ,对今人的研究造成一定困难 加之道家视武术为尹技击之末学”的观点 ,秘而不宣 、
藏而不露的史实及中国古代 、近代武术无史的现状 ,都给中国武术的形成留下了极大的难题 ,国家非下大力气攻关不可。因此 , “源 ”和“祖”的问题不是轻易确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