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功夫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53|回复: 0

前人对太极拳本体的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9 08: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明确提出太极拳本体是什么的并不多,明确提出并加以论述的更是少之又少。当然,没有明确提出并不是说前人就没有论述过本体,只是他们没有用本体一词而言,由于研究者自身理论水平及实践水平的不同,他们对本体的认识也不同,因此出现不同的太极拳本体,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不能妄下评判谁对谁错,应该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最具权威《太极拳论》是怎样讲的,据史料记载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最早出现“太极拳”一词,其文章内容历来被太极拳家奉为经典看待,各家各派也都以此作为指导练功的准绳。《太极拳论》一文一开始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我们再看一下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一文中是怎么说的,文章一开始就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此二文有异曲同工之处,很显然《太极拳论》一文汲取了周敦颐在《太极图说》的思想。接下来我们再对比一下王宗岳的((太极拳释名》与《易传.系辞上》二文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对王宗岳的本体论有一个了解。《太极拳释名》一文内容如下:
“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分棚、抨、挤、按,采、例、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棚、抨、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例、肘、靠,即乾、坤、良、哭,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是技也,一招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又名太极拳。”《易传.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其大意是说原始混沌之气运动而生出阴阳,由阴阳而生出四时,由四时而生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也就是乾、坤、震、哭、坎、离、良、兑八卦,由八卦而推演出宇宙间万事万物。
从以上四篇文章对比可以看出,王宗岳的思想源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易传.系辞》,王宗岳的太极拳理论中既有《周易》太极阴阳八卦的说法,又汲取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五行说,以八卦合五行而组成十三势。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太极拳的十三势说得以广泛地流传,并且由此还产生了包括“八「〕五步”在内的一系列围绕十三势的理论。很明显王宗岳立论的基础是自先秦、经宋明以来三千年哲学发展的一个成果—太极哲理,因此,也可以这样讲,太极拳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拳家对太极哲学思想的吸纳,太极哲学思想就是太极拳的本体。其后陈氏太极拳的理论家陈鑫在其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中,多次强调太极拳命名的原因是此拳理根太极。并阐明太极原理与太极拳的关系。在自序中他这么写道:“明洪武七年,始祖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起名叫“太极拳”是因为这套方法是根据太极的原理创造的,因此也可以这么讲凡是符合太极的原理就是太极拳,反之就不是太极拳陈鑫在另一篇文章《太极拳名义说》中论述到:“拳以太极为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为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也。后之人事不师古,不流于狂妄即涉于偏倚。而求一不刚不柔、至当却好者,以与太极之理相吻合,盖亦戛戛乎其难矣。
然吾思古之神圣能发明太极之理者,莫如包羲氏、夏后氏,《河图》、《洛书》有明证也。惜乎!予学识浅,未能窥其蕴奥。且其书最精深,又不易阐发。于《河图》、《洛书)),未能道破一语。……虽曰拳为小道,而太极之大道存焉,况其为用最广?运动者宜留心焉,深玩细思,久之自有得也。拳之益人,岂浅鲜哉?
从文章内容来看,《太极拳名义说》主要是对太极拳的名称由来进行讲述。太极拳虽然是一种运动技能,但是其中也蕴涵着天地本源—太极的深刻道理。太极的道理体现在太极拳之中,同时,太极拳也反映着太极的精神,二者是体与用的关系。朱熹所说的一事有一事之理,一物有一物之理,但是,这些事物的道理本身同时又都是太极本体—这一大“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太极拳名义说》中所说的“万殊归于一本”的含义。同样,太极拳作为一种运动,其中所体现的精神和内涵也是太极之理的体现和反映。但是,由于人们文化基础不同可能会导致认识水平的不同,正如文中所言“惜乎!予学识浅,未能窥其蕴奥。且其书最精深,又不易阐发。’夕,因此,随着习练太极拳者对太极哲理认识水平以及实践水平的提高,会大大提高太极拳理论和技术水平,也可以说太极拳理论和技术水平是无止境的。陈鑫在《太极拳推原解》一文中是这么讲的:此理(言理而气在其中),三教归一亦此理,即宇宙(太极是体,阴阳是体中之气。四方上下日宇,古今往来日宙)之万事万物又何?莫非此理。况拳之一艺,焉能外此理而另有一理?此拳之所以以太极名也。《太极拳推原解》是对太极拳法所反映的根本道理的穷根溯源,指拳的本源思想来之于产生天地万物的宇宙本体—太极,天下之理皆归而作为天下之理之一的太极拳,也不例外:“天地固此理,三教归一亦此宇宙之万事万物又何?莫非此理。况拳之一艺,焉能外此理而另有一理之所以以太极名也。”并根据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了太极、人体、精术相合一的思想,从而达到“内以修身,外以制敌”的功用。从陈鑫的论述中,我们了解到陈鑫的本体论,陈鑫认为太极拳的本源来之于产生天地万物的宇宙本体—太极,太极观念是他的本体论。对太极拳本体认识较深的应该是孙式太极拳创始人近代武术的集大成禄堂,孙禄堂认为“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32他把“一气”作为太极拳体,他说“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拳术千变万化的动作概括为开合动静伸缩,认为皆是阴阳之变化,形体上合动伸缩只是体内中和之气的变化而已,正如张载把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为太极一样,孙禄堂先生也认为“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现代学者旷文楠先生认为“无极生太极”的宇宙本体论是太极拳的本旷文楠先生认为无极生太极的思想,本为道家哲学,“无极”,表示天地未阴阳未分之茫茫宇宙。体现在太极拳上,便是拳势未始之时,抱元守一,无物之中始孕着阴阳变化,也指太极拳的预备势,孙禄堂把此势叫无极学极式)。同时,亦显示了太极拳势的基本特征。太极拳动作的弧形来自圆,不断地划圈,大圈小圈的变化,圆与弧的连绵,均是“无极”的形象体现极而太极这一观念是太极拳的根本观念,把握到这一点,才是把握到太极精髓。温力教授在其《中国武术概论》一书中提出“太极元气论”和,’,心为太分别把元气和心作为太极拳不同的本体。温力认为元气是指天地未分之前的气,通常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源。正是基于这样识,太极拳的前辈们提出了“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等有关气在太极拳中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宋代邵雍“心为太极”的观点,我们的太极拳前辈们又提出一系列的理论,如武禹襄说:“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李亦舍也说:“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从武禹襄和李亦舍的论述,与邵雍所说的心“定则静静则明”的思想是一致的。关于“心静”的论述在太极拳理论中极多,以至“心静”不仅成了练好太极拳的基本要求,而且成了太极拳的最基本的特点之一,太极拳的许多医疗价值都和练太极拳时要求心静有直接关系,我们可以认为太极拳的这种要求是源于气自为太极”的。较明确提出太极拳本体并加以论述的是田金龙博士,田金龙博士在其博士论文《太极劲技理研究》中讲到:“在太极拳功夫系统中,太极劲是主要的内容,它作为太极拳搏击能力的主体代表着太极拳的本体功能。”他认为,中国武术中的各门各派无一不是把劲力作为身体能力的核心内容来研究,但每一派都有自己特有的用劲方式。武术训练的目的是获得劲,而劲是经过专门训练而被“活化”了的力,它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果。对以上诸多学者及专家的论述,我们简单做一下评述,然后阐明本文所要探讨本体论于他们的关系。从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王宗岳的太极拳理论中既有《周易》太极阴阳八卦的说法,又汲取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五行说,以八卦合五行而组成十三势。王宗岳继承了自先秦、经宋明以来三千年哲学发展的一个成果—太极哲理,并运用到拳术中,从而使太极拳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但是,从现存王宗岳留下的史料朱音,他并没有明确提出太极拳本体问题,我们只是根据其文章推理王宗岳的太极拳的本体就是太极哲学思想。陈鑫在论述中,虽然也没有明确提出本体论问题,但陈鑫整本书中都是在用太极哲理来阐述拳术,并且在书中陈鑫曾讲过,太极拳的本源思想来之于产生天地万物的宇宙本体—太极,因此我们把太极观念作为他的本体论。孙式太极拳创始人近代武术的集大成者孙禄堂在阐述太极拳的本体时,也没有明确提出本体是什么,但他的论述“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本身就带有本体的概念。“一气”是孙禄堂的太极拳的本体论旷文楠先生明确提出“无极生太极”的宇宙本体论是太极拳的本体论。并说“无极而太极这一观念是太极拳的根本观念,把握到这一点,才是把握到太极拳的精髓。”但是旷文楠先生并没有对此展开论述,只是简单一带而过。温力教授的“太极元气论”和,’,心为太极”,并没有提出元气和心作为太极拳不同的本体,而是作者认为也可以把元气和心作为太极拳不同的本体来看待。田金龙博士的太极拳本体论虽然明确,但缺乏论证,其论文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太极劲技理的研究上。从以上简单总结,我们知道前人对太极拳的本体有这么几种认识,即“太极哲理”、“一气(元气)”、“无极”、“太极劲”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东湖街道布心路1023号东乐花园57A栋4B
联系电话:0755-89982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