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功夫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21|回复: 1

太极拳源流解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7 2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玉东
   太极拳的源流有多种说法 ,笔者曾进行了梳理[ 1 - 3 ],概括了太极拳渊源的四大命题。王兴亚、 程峰、 魏美智等先生在新发现史料的基础上 ,分别从不同的理论视角、 不同的观察视野对太极拳的源流进行了各自的解读[ 4 - 8 ]。为了进一步理清太极拳的源流问题 ,笔者综合各家见解 ,并对之进行了多维度思考 ,以作为有兴趣于此的读者的研究平台。2003年,河南博爱县唐村李氏家族在续修李氏家谱征集资料的过程中 ,发现了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 李元善编修的《李氏家谱 》 [ 9 ]残本。 《李氏家谱 》 残本的发现 ,不但厘清了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李岩是否存在及籍贯的问题 ,而且还发现了李岩与所谓的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庭之间的微妙关系、 以及太极拳与博爱千载寺无极养生功的关系。这些发现为我们进一步解读太极拳的源流问题提供了一条有力的佐证。
一、 太极养生功十三势
今所见《李氏家谱 》 残本为古抄本 ,全谱设九目 ,涉及到太极养生功名目的主要存于《李氏家谱 》中的“ 序 ” 、 “世系 ” 及附录的《无极拳论 》 、 《十三势行功歌 》 、 《太极拳养生功谱 》 中。其中 ,《李氏家谱? 序 》 里有这样一段话:“ 始祖与河邑常阳村陈公讳卜、 郝庄陈公讳厚、 李洼李公讳清河、 刘村蒋公讳培礼故徙途相舍衣食义厚 ,入寺庙 (此指博爱唐村千载寺 )拜圣结义。 ” 由此看 ,陈王庭、 李岩两家是世交 ,其友谊也应从明洪武时期移居河内开始 ,或者移民之前就相交相识了 ,以至发展到两家后来世代通
好。 《李氏家谱 》 记述李岩的条目为:“ 信 ,字岩 ,名威 ,配陈氏、 孔氏。贡生。生于万历三十四年 ,卒于崇祯十七年。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后与兄仲、 陈沟姑表奏廷 (即王庭 )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结义,树志文武 ,双杰成名 ,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 ,创箭艺 ,名传数省。故奏廷考举 ,考官不平 ,之抱打诛辞 ,避开封杞城姨母家传拳。嗣叔父春玉粮行 ,主账银 ,造赈谣;石粟危 ,粮行破,入千载寺习拳。崇祯十三年堂弟牟牵诱 ,入闯贼营 ,将焉。十七年遭贼冤杀。洁妻佛缘 ,取二门兄仲四子元善奉祀。 ” [ 9 ]“九世公讳仲、 讳信 ,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廷 ,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 ,树志文武 ,竟功成名 ,创艺太极养生功 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 ,考举选贡,诱闯贼营 ,文武智杰 ,威振贼雄。 ” [ 9 ]关于李仲 ,《李氏家谱 》有如下记载:“ 天启年河内学府 ,文武双修。与弟信并陈沟姑表陈奏廷千载寺拜师创拳 ,助奏廷考举 ,考官不平 ,之抱打命案 ,革辞 ,避杞县姨母家传拳 ,后堂弟李牟牵诱入闯贼营 ,将焉。信遭贼冤杀 ,仲解甲离闯贼营 ,赴浙江弟俊府书社武堂,传拳为生。 ” [ 9 ]
这些记载 ,清楚地交代了李岩、 李仲的生平以及李岩、李仲和陈奏廷的关系;明白地记述了姑表三兄弟 ,早年结拜于博爱千载寺 ,习武练拳 ,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的状况。而这里的陈奏廷正是所谓的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庭。关于陈王廷的个人简历及创拳、 传拳之事 ,民国《温县志稿 》 记载:“陈王廷 ,字奏庭。县东陈家沟之拳术 ,在明时已著名。至清初 ,王廷为县学武生 ,于拳术更加研究 ,尤多所心得。近今所谓太极拳,即由其发扬光大 ,历代相传 ,成为独得之秘。 ”李岩被冤杀后 ,李仲离开了李自成的起义队伍 ,隐居浙江其另一兄弟处以教拳为生 ,他的五个孩子也随其在浙江读习 ,文武双修。长子李元钦习十三势拳剑枪法 ,成为一代名家 ,并终生以传拳为业。次子李元臣精于拳术 ,先后在安徽与河南舞阳传拳 ,培育出不少弟子。四子李元善 (过继给李岩 )习十三势拳剑枪法 ,成为武学训导、 名师 ,弟子达数千人。五子李元明习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枪法 ,在杭州武林界享有盛名 ,夫妻二人时有武林高手之称。关于李元善 ,《李氏家谱 》 记载:“四门叔信无再出 ,取侄行四元善为嗣。一门双挑 ,仲、 信双立祖 ,世裔奉祀。早年随父浙江读习文武十三势拳剑枪法 ,武堂训导名师。后返河内学府读习 ,文武双修。康熙年以岁贡考太学 ,先后在开封府、 济源、 山西教书传拳 ,门弟数千。晚年助修李氏族谱 ,练养生功 ,资助为村开办武学堂。有传。 ” [ 4 ]从这些记载我们发现 ,《李氏家谱 》 在写到“太极养生功 ” 时 ,用的是“ 创艺 ” 字;写到“ 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 ” 时 ,用的是“ 练传 ” 。因此 ,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应该是李氏家族与陈氏家族共同创编的 ,不是那一家的。至于后来为何成为陈氏家族秘拳 ,其原因:其一 ,可能与李氏兄弟参加李自成起义军有关。由于清朝前期李自成所部人员受到清政府的严酷追杀 ,为避凶险 ,李氏家族不但尽力掩盖这段历史 ,而且东躲西藏 ,造成博爱李氏家族空虚。其二 ,可能是陈王廷结合陈卜所传拳术 ,对太极养生功十三势进行了改造 ,与太极养生功十三势的功夫已不大相同。其三 ,对于拳谱的问题 ,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当时陈王庭将拳架、 拳谱理论部分分为两部分 ,两家各收藏一部分 (李家收藏主要部分 ) ,自己并掌
握太极拳拳架 ,待环境许可 ,将理论与拳架合而为一再公布于众。这样的话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 ,为什么陈王廷有《拳经总歌 》 ,而《李氏家谱 》 记载有《无极养生拳论 》 、 《太极养生拳论 》 、 《打手歌 》(这些拳谱理论可能经过李鹤林整理 )等拳谱。同时也可以理解 ,当陈长兴将太极拳外传以后 ,李家按约定将太极拳拳谱理论交由王宗岳带到洛阳 ,并以王宗岳的名义公布于世。
二、 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
既然太极养生功十三势为李仲、 李岩、 陈王廷三人共同创艺 ,那么它又从那里演绎而来 ?《李氏家谱 》 关于李岩父亲的记载中 ,清楚地交代了无极养生功的来源。 《李氏家谱 》 中说:“八世祖讳春茂名叶蓁 ,中贡后入千载寺、 三圣门、 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 ,习拳、 渡剑 ,看星相 ,读兵法 ,弘扬三教合一 ,论无极养生功 ,创十三势 (式 )拳、 剑、 枪艺 ,誉传神功 ,游教传拳于晋、 鲁、 陕、 浙、 湖广 ,数省赫名焉。 ” [ 4 ]这里交代了李春茂会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的事实 ,但无极养生功是不是祖传呢 ?《李氏家谱 》 的另外一些记载足可说明李氏的祖辈不但精于武术 ,而且与无极养生功有一定的关联。“ 吾李姓日蕃 ……明清列贤书 ,举监生 ,文武进士举贡 ,不可指数。五世祖讳明道 ,居住怀府开业羽箭行,誉招武雄。六世祖讳从谅 ,首中岁贡 ,辉县教谕 ,文武皆功。 ” [ 9 ]关于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 ,原位于博爱县城南九公里的唐村千载寺的一通碑记 — — — 《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 》 (清康熙五十四年立 ,即 1715年 )清晰地阐明了无极养生功的来龙去脉。记曰:大唐僧贞观圣赐李氏名儒 ,字道子 ,号十力僧 ,游化号道子 ,河内人 ,隋大业十年 ( 614)二月二日河内无极寺域 ,三教门弟神龙降凡 ,马兰草母诞世 ,少即聪 ,目过不忘,文、 武、 医、 易、 博、艺皆修 ,《涅磐 》 《摄论 》 《黄老 》 经通 ,弘扬释、道、 儒三教 ,融易以《大明渡无极经 》 《易筋经 》《道德经 》 《黄庭经 》 《千金翼方 》 ,导引吐纳 ,创艺无极养生武功 ,练传《千载养生医鉴秘诀 》 ,武练月雪 ,感之三圣 ,梦中授艺功 ,警武林。诏住京师 ,造像西山;化名隐籍,艺传东泉;医游扬州 ,授贤大明;庐山传艺,塑艺少林;晚秋黄业,归故育弟。师曰:三教意正 ,严律武风 ,勿为霸腐 ,皆为民生 ,以柔克刚 ,舍己从人。未成功器,勿名师门 ,苍龙抬头 ,千载重逢。传奇十力大师 ,养生神通 ,六旬寂息十八天日 ,九九重阳 ,返老还童 ,星寿一百二十八载。开元中 ,圆寂千载寺三教堂殿。葬仪时 ,容体柔软 ,面色如生;身穿道袍 ,体盖袈裟 ,头枕三教经书 ,手持墨剑;僧人立左 ,道士守右 ,儒官仪礼 ,三教经日不散。嘱弟秘葬师贤刹 ,共 ,勿筑志塔 ,而天下稀及之,大巧若拙 ,养生神器 ,故天下莫能胜誉。释、 道、儒三教合一 ,博艺修僧,无极养生拳功创胜先师之争[ 10 ]。从这段碑文记载可以看出 ,无极养生武功是唐十力和尚创艺的。他在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的过程中 ,融合了儒学的经典“ 中庸 ” 理念、 道教的“ 导引吐纳 ” 术、 佛教的“ 色空 ” 概念 ,并结合《易经 》 的阴阳思想 ,使无极养生武功理论臻于完美。现在 ,虽然还没有更多的资料证明无极养生武功与太极养生功的渊源关系 ,但可以肯定的是 ,无极养生功十三势应该是对十力僧无极养生拳功的典型概括 ,或者是对无极养生拳功的简化、 改造。或者说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应该是对无极养生拳功和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的再融合、 再典型、 再概括、 再改造而创艺的 ,也可以说无极养生拳功是太极养生功的模板和母本 ,并最终为太极拳的创艺奠定了基础。因此 ,我们可以说 ,太极拳由无极拳演化而来 ,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创拳基本理论源于无极拳理论 ,即儒、 道、 佛三家思想精髓与《易经 》 的“ 阴阳 ” 思想。从此 ,这套拳术在陈、 李两个家族内广为流传 ,并得到了不断发展。由此推论 ,陈王廷可能受业于李春茂 ,并与李仲、 李信共同“ 创艺太极养生功 ,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 ” 。应当说 ,李仲、 李信以及陈王廷均是太极拳的创始人。由于李信早死 ,李仲避祸远走他乡 ,只有陈王廷在家乡传拳;同时 ,陈王廷又结合家传武学 ,融家传武学与太极养生功于一体 ,将其发扬光大 ,遂“ 成为独得之秘 ” ,陈王廷因而成为今人所知的太极拳所谓的唯一创始人。
三、 无极养生拳论与太极养生拳论比较分析
太极拳的创建经历了由无极拳到太极拳的发展过程。在太极拳形成的过程中 ,唐村李氏家族做出了重大贡献。从新发现的资料来看 ,李氏传人不仅是太极拳的创立者和传播者 ,而且也是太极拳拳论的总结者和概括者。 《李氏家谱 》 记载了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 》 [ 9 ] 无极者 ,人未练之先 ,无思、 无意、 无形、 无象、 无我、 无他 ,胸中混混沌沌 ,一气浑论 ,无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 ,但斤斤于天地自然顺行之道 ,气拘物蔽 ,昏昧不明 ,以致体质虚弱 ,阳极必阴,阴极必亡。于此摄生之术 ,概乎未有谙也。惟三教融易圣人 ,惟圣人独能参透逆运之术 ,揽阴阳、 夺造化、 转乾坤、 扭气极 ,于后天中返先天 ,复出归元。保合太和 ,总不外乎后天五行、 八卦之天理矣。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功而能生一气者是也。吾练功探感之无极养生功 ,乃人之无意、 无形 ,联先天极妙之主 ,体冲和之本 ,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万物之生 ,负阴抱阳 ,人之真元所从而来 ,灵明所从而抱无极生太极矣。于此而与五行八卦元通 ,通则变 ,完全人身之阴阳,而保此灵明者也。永人之天年 ,畅达人之血脉筋骨 ,欲从后天返先天而卫生之术 ,无极养功者也。苟以异端目元远矣。无极养生功 ,有百益而无一害 ,虽以之强吾氏族也。谓世裔贤徒大功练而远矣。谨无极养生论焉。《李氏家谱 》 还记载了李春茂的《十三势行功歌 》 [ 9 ]十三总势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故变化视神奇 ,势势存心揆力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闻静气腾然 ,尾间中止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 ,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休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 ,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费功夫饴叹息。继李仲、 李信、 陈王廷之后 ,清代前期的唐村又涌现出诸如李鹤林、 李嘉际等著名的太极拳名家。李氏十二世李鹤林 ,生于康熙五十五年 (1716)。他上通天文 ,下知地理 ,文武双全 ,一生以传拳为业 ,编著有《太极养生拳论 》 、 《打手歌 》 、 《十三势拳歌 》 、《太极养生拳谱 》 等著作。 《太极养生拳论 》 为李鹤林在 1787年二月二日于唐村讲 (习 )武堂讲授撰写的 ,曰[ 9 ]太极者 ,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 ,随曲就伸。人刚我柔 ,谓之“ 走 ” ;我顺人背 ,谓之黏。动急则急应 ,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 ,而理惟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 ,不能豁然贯通焉 ! 虚领顶劲 ,气沿丹田。不偏不倚 ,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 ,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称高 ,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 ,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 ,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 ,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 ,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 ,虽势有区别 ,概不外乎壮欺弱 ,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 ,手慢让手快 ,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拔千斤 ” 之句 ,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 ,快何能为 ? 立如平准 ,活似车轮。偏沉则随 ,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 ,率皆自为人制 ,双重之病未悟耳 ! 若欲避此病 ,须知阴阳。黏即是走 ,走即是黏 ,阴不离阳 ,阳不离阴 ,阴阳相济 ,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 ,默识揣摩 ,渐至从心所欲。同时李鹤林又讲述了《打手歌 》 [ 9 ]
:绷履挤按须真心,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猛力来击我 ,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 ,沾连粘随不丢顶。由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 》 发展到李鹤林的《太极养生拳论 》 、 《打手歌 》 ,从内容的阐释上 ,可以看到无极养生拳与太极养生拳之间的继承关系 ,可以说他们是一脉相成的。但是 ,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 ,两个拳论中间独缺少了一个关键的环节 ,从李氏家族的文武兼功及李仲、 李岩的水平来看 ,应该有关于《太极养生功 》 、 《十三势拳 》 文字方面的论述留世 ,但是《李氏家谱 》 里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我们是否可以大胆地推测 ,由于李仲、 李岩兄弟参加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 ,他们创拳的材料或者理论概括被陈王廷携带到陈家沟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 》 就可能是李仲、 李岩、 陈王廷三人的共同拳论。如果是这样的话 ,那么李氏家族更应该是早期太极拳的创始家族之一 ,太极拳理论也应该是渊源于李氏家族的《无极养生功 》 、 《十三势拳 》 及李春茂、 李鹤林的拳论。如果还原历史原貌的话 ,李仲、 李岩、 陈王廷三人同为太极拳的创始人 ,李仲、 李岩对太极拳的贡献尤大 ,而且现存的所有太极拳理论都可能渊源于李氏家族的拳论。从《太极拳论 》 本身来看 ,它着重于强调“ 太极 ”本源于“ 无极 ” 的思想 ,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看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即暗喻太极拳本源于无极拳。鉴于当时李岩兄弟参加起义军失败后被清政府追杀的残酷事实 ,陈王廷遂将他们三人草创的拳术命名为太极拳 ,即预示太极本源于无极拳。所以说 ,太极拳不是无源之拳、 无本之术 ,它的母本即无极拳也。
四、 王宗岳《太极拳谱 》 中的拳架与李鹤林本太极拳架比较
李鹤林是我国太极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现将其太极拳谱录之如下[ 9 ] 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式;进步搬拦锤;如封似闭;抱虎推山;揽雀尾;倒撵猴;斜飞式;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海底针;扇通背;撇身锤;却步搬揽锤;上势揽筛尾;单鞭;云手;高探马;左右分脚;转身蹬脚;进步栽锤;翻身撇身捶;反身二起脚;上步蹬脚;双风贯耳;转身蹬脚;斜单鞭;野马分鬃; 玉女穿梭;单鞭;云手;金鸡独立;倒撵猴;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海底针;扇通背;上势揽雀尾;单鞭;云手;高探马;十字摆连;喜鹊蹬枝;上势揽雀尾;单鞭下势;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身摆连;弯弓射虎;上步揽雀尾;合太极。唐豪《内家拳的研究 》 所录的王宗岳本太极拳谱录[ 11 ]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进步搬拦捶;如风似闭;抱虎归山;揽雀尾;肘底看捶;倒撵猴;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海底针;扇通背;撇身捶;却步搬拦捶;上势揽雀尾;单鞭;云手;高探马;左右分脚;转身蹬脚;进步栽捶;翻身撇身捶;反身二起脚;上步挫捶;双风贯耳;披身踢脚;转身蹬脚;斜单鞭;野马分鬃;玉女穿梭;单鞭;云手;下势;金鸡独立;倒撵猴;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海底针;扇通背;上势揽雀尾;单鞭;云手;高探马;十字摆连;搂膝指裆捶;上势揽雀尾;单鞭下势;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脚摆连;弯弓射虎;上步揽雀尾;合太极。从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 ,除了李鹤林本“如封似闭 ” 的“ 封 ” 字与王宗岳本作“ 风 ” 不同外,王宗岳本中多了“ 肘底看捶 ” 、 “ 上步挫捶 ” 、 “ 下势 ” 等几个动作 ,两个拳谱基本相同。这说明王宗岳的太极拳与李鹤林太极拳有着某种不可思议的神秘联系。唐村过去有多家武校 ,根据习惯 ,学生在演练太极拳时 ,对拳谱的动作有增有删。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 , 现将唐村李立朝藏本拳架谱录之于下[ 9 ]起势;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搬栏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揽雀尾;肘底看捶;倒撵猴;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扇通背;单鞭;云手;高探马;左右起脚;转身蹬一脚;践步打捶;翻身二起脚;披身;踢一脚;蹬一脚;上步搬拦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斜单鞭;野马分鬃;单鞭;玉女穿梭;单鞭;云手;下势;更鸡独立;倒撵猴;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扇同背;上势揽雀尾;单鞭;云手;高探马;十字摆连;上势揽雀尾;单鞭;云手;下势;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脚摆连;弯弓射虎;上步揽雀尾;双抱捶。为了更能说明问题的本质 ,或者说为了更接近太极拳产生的事实 ,现将李亦畲藏本太极拳也录之如下[ 12 ]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单鞭;肘底看捶;倒撵猴;白鹤亮翅;搂膝拗步;三甬背;单鞭;纭手;高探马;左右起脚;转身踢一脚;践步打捶;翻身二起;披身;踢一脚;蹬一脚;上步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斜单鞭;野马分鬃;单鞭;玉女穿梭;单鞭;纭手;下势;更鸡独立;倒撵猴;白鹤亮翅;搂膝拗步;三甬背;单鞭;纭手;高探马;十字摆连;上步指裆捶;上势揽雀尾;单鞭;下势;上步七星;下步跨虎;转脚摆连;弯弓射虎;双
抱捶。
从对比中我们看 ,李立朝藏本的“ 云手 ” 、 “ 扇通背 ” ,李亦畲藏本作“纭手 ” 、 “三甬背 ” ,“纭 ” 属别字 ,而“ 甬 ” 则是错字。除了这几个字的写法外 ,李亦畲藏本武式太极拳谱与李立朝藏本太极拳谱基本没有什么差别。为了比较 ,我们再把杨澄甫所录杨式太极拳套路录之于下[ 13 ]太极起式;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式;左右搂膝拗步三个;手挥琵琶式;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肘底看锤;左右倒撵猴;斜飞式;提手上式;白鹤亮翅;左搂膝拗步;海底针;山通背;撇身锤;上步搬揽锤;揽雀尾;单鞭;左右纭手;单鞭;高探马;左右分脚;转身蹬脚;左右搂膝拗步;进步栽捶;翻身二起;左右披身伏虎式;回身蹬脚;双风贯耳;左蹬脚;转身右蹬脚;上步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斜单鞭;左右野马分鬃;上步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下势;金鸡独立;左右倒撵猴;斜飞式;提手上式;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海底针;山通背;白蛇吐信;上步搬揽捶;进步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代穿掌;转身十字腿;进步指裆捶;上势揽雀尾;单鞭;下式;上步七星锤;退步跨虎式;转身双摆莲;弯弓射虎;上步搬揽锤;如封似闭;十字手;合太极。上述拳谱除了扑面掌、 披身踢脚等动作和单鞭、云手、 揽雀尾等重复动作约二十个左右外和李鹤林的太极拳谱基本没有差别。在文字上 ,也仅有几个字的不同 ,如“ 扇通背 ” 作“ 山通背 ” ,云手的云字多了个提手旁 ,李式拳架的“势 ” 字 ,杨式多做“式 ” 。整个拳架在动作上也比李氏繁杂 ,缺少了紧凑感。虽然杨氏太极拳的动作多了几势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从新发现的李鹤林的拳架来看 ,陈长兴当初所教给杨露禅的并非陈氏的拳架 ,而是李鹤林的拳架。这也从侧面证实了陈长兴、 陈清萍所传授给杨露禅、 武禹襄的太极拳可能就是李岩、 李仲、 陈王廷所共同创造的太极拳。陈长兴、 陈清萍所传杨露禅、 武禹襄两家的也正是李鹤林传给王宗岳的太
极拳[ 3, 6 ]。
五、 关于王宗岳与李氏家族的关系
通过对比《李氏家谱 》 记载的拳论、 拳谱与现时广为流行的太极拳论、 拳谱 ,我们不难发现,太极拳的拳论与拳似隐似现于《李氏家谱 ?无极养生拳论 》 里。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 》 与现在的太极拳拳论不但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同时在拳理上也是一脉相承的 ,尤其是王宗岳的《十三势歌 》 与李春茂的《十三势行功歌 》 仅有文字上的些微之差 ,王宗岳的《打手歌 》 与李鹤林的《打手歌 》 也是仅有文字上的些微差别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 更是与李鹤林的《太极养生拳论 》 一字不差。笔者疑惑了 ,这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 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传承关系? 这些拳论是王宗岳抄袭《李氏家谱 》 的 ,还是《李氏家谱 》
抄袭了王宗岳的 ? 太极拳是王宗岳首先使用的吗? 《李氏家谱 》 中为何没有对此做任何的记载与解释呢 ? 带着种种的疑惑和不解 ,我们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调查发现:王宗岳是李春茂的门徒,并在博爱唐村以教书为业。而且 ,原福全先生在此前的调查也证实了我们的调查结果[ 14 ]。据唐村李氏家族第十八世李立炳先生所讲:山西人 ,但何时来的 ,不清楚 ,传说后来往洛阳方面去了。在教书期间 ,跟李仲的后代李鹤林学过拳。李鹤林是个文武双全的人 ,不仅拳打得好 ,而且还善于经商 ,他的儿子李永达在舞阳县开有盐店 ,孙子李嘉际后来也曾在舞阳开武剧院。乾隆五十八年(1793) ,李鹤林生日时 ,为报师恩 ,王宗岳为老师挂匾祝寿 ,匾中间的四个镏金大字是‘武元杰第 ’ ,落款是‘ 门弟王宗岳 ’ 和年号。此匾斜挂在李鹤林门口 ,‘ 文革 ’ 前破‘ 四旧 ’ 时 ,匾被取下烧了 ,连钉匾的
钉子也被拔掉啦。 ” [ 15 ]
王宗岳还为唐村的习武堂题碑 ,即“ 太极养生武堂 ” 。现院址尚存 ,但题匾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由于王宗岳是李鹤林的学生 ,而李鹤林又是李氏家族的传人 ,且武功盖世、 道德高尚 ,李鹤林不但能看到《李氏家谱 》 ,而且知道《李氏家谱 》 所记载的内容。这样李鹤林在传授太极拳过程中 ,把《太极拳 》 的内容教给王宗岳 ,同时也把自己在练拳过程中悟出的心得传授于王宗岳 ,以使李氏家拳及理论传诸后世能造福社会、 造福人类。李鹤林在传授过程中 ,可能对原拳谱的文字做了些许的改动 ,也可能是王宗岳在抄写过程中 ,出现了笔误;或者是王宗岳自己做了文字上的修饰和润色 ,从而出现了今天所看到的王宗岳的拳论版本。从这些资料来看 ,王宗岳的《十三势歌 》 、 《打手歌 》 根本不是他的原创 ,而是李鹤林所创。王宗岳《太极养生拳论 》 也更是出自于李春茂的《十三势行功歌 》 。当然 ,“ 太极拳 ” 一词也不是王宗岳首倡了 ,而是借用李鹤林的《太极养生拳论 》 说法 ,只是将标题简而化之 ,内容一字不差录之。这同样可能源于李鹤林出于保护自己家族的需要 ,让王宗岳以自己的名义广为流布。当然 ,也不排除李鹤林与王宗岳共同总结出的练拳心得、 文
字最后由王宗岳演绎的可能性。博爱唐村与陈家沟距离很近 ,王宗岳在此对太极拳也可能颇有研究 ,在通悉了陈家拳与李家拳之后 ,剔除其糟粕 ,汲取其精华 ,撰写了一系列拳论。王宗岳师满以后 ,携其所得 ,到洛阳开门授徒。陈长兴因收杨露禅为徒而使太极拳名扬天下 ,《太极拳论 》 也从此广为流播。从杨式、 武式现存的太极拳论、 拳架来看 ,其所宗的正是李鹤林的太极拳论 ,如《十三势行功歌 》 、 《打手歌 》 、 《十三势论 》 、 《太极拳
论 》 ,等等。而李鹤林的太极拳论可能是李仲流播下来的《太极养生功 》 。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陈长兴不仅有家传的陈氏武功 ,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李春茂的《太极养生功 》 、 《十三势行功歌 》 理论。陈、 李两家的合流在太极拳的传承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使太极拳推陈出新 ,流派纷呈 ,产生了杨式、 武式、 赵堡等太极流派 ,这在太极拳的传承史上是一件历史性的大事。
六、 无极与太极文化意义上的辨别
从历史上有关无极与太极的论述来看 ,无极与太极大致有两种解释 ,但这两种解释的本质实际上是一样的。第一次出现“ 无极 ” 概念的是《老子 ?第二十八章》 中 ∶ “ 知其白 ,守其黑 ,为天下式。为天下式 ,常德不忒 ,复归于无极。 ” 它的原义就是道 ,指道是不可穷尽的。庄子在《逍遥游 》 中说:“ 无极之外 ,复无极也。 ” 意思是指世界是无边无际的 ,无穷之外还是无穷。无极便是无穷。什么是“无极 ” 呢 ?“无极 ”就是没有“极 ” ,它说的是宇宙的无限广大 ,无边无际。所谓“ 太极 ” 是什么呢 ?“太极 ” 就是从这个广大无边的宇宙中产生出的一个“极 ” 。这个极最只是一个点 ,所以说 ,太极是“ 一 ” ,是从“ 无 ” 中产生出的一点“有 ” 。“太极 ” 也就是“有极 ” 了。这个“ 极 ” 是最原始、 最初级的“极 ” 。“太极 ” 一词最早见于《易传 ?系辞上 》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 《易传 》 对太极没有解释 ,后人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孔颖达曰:“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 ,元气混而为一 ,即是太初 ,太一也。 ” 以太极为混沌未分之元气。晋代韩康伯《系辞注 》 说:“夫有必始于无 ,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 ,无称之称。 ” 以太极为虚无本体。邵雍《皇极经世 ?观物外篇衍义 ? 卷六 》 说:“道为太极 ” ,“太极一也 ,不动,生二 ,二则神也。神生数 ,数生象 ,象生器。 ” 《汉书? 律历志 》 引刘歆云:“ 太极元气 ,函三为一。 ” 《南华真经 ? 大宗师 》 :“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 有人认为此 “太极 ” 指宇宙的本体。“ 无极 ” 与“ 太极 ” 的问题 ,首先起源于周敦颐。他在《太极图说 》 :“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 ,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 ……五行一阴阳也 ,阴阳一太极也 ,太极本无极也 ……” 意思是说 ,“ 无极 ”是先于“ 太极 ” 而生。“太极本无极 ” ,即“太极 ” 本源于“ 无极 ” ,或者“太极 ” 的产生源于“无极 ” 。这就产生问题了 ,这说明事物产生的最高层次并不是“ 太极 ” ,而是一个比“太极 ” 还要早的“无极 ” 的东西。 《王重阳内修真决 (十论 ) ? 论色迹恶 ?释义 》 :“ 无极真空纯至静 ,静到极点太极生。 ” 也指“太极 ”
本源于“ 无极 ” 。元代全真道士李道纯《抱一歌 ?问答语录 》 中称:“ 天地即乾坤也 ,乾坤即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 ,太极本无极也。 ” “无极而为太极 ,太极布妙始于一。一分为二生阴阳 ,万类三才从此出。 ”黄石公《青囊经 ?下卷 》 :“无极而太极也。理寓于
气 ,气囿于形。日月星宿 ,刚气上腾。山川草木 ,柔气下凝 ……” 它是说无极为万物之本体 ,当其阴阳作用发挥功能时,不断地叠加与消散 ,便为太极。《归元直指 ? 卷三 ? 儒宗参究 ? 禅宗 》 :“ 濂 (即周濂溪 )问太极 , (常 )总曰:‘ 易在先天 ,无形有理 , 盖太
极即易也。无形之理 ,即无极也。 ’ ” 从太极图上看,无极图是一个圆圈 ,表示周而复始的意念;太极图分阴阳 ,有阴阳鱼 ,从这个层面看“ 太极 ” 是“无极 ” 的发展。其次 ,“ 无极 ” 即太极。程颐、 程颢在《周易程氏传 ? 卷三 》 中说:“ 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 ,无极也。 ” 陈抟所传《太极图 》 本名《无极图 》 。 《道藏辑要 ?玉诠 ?卷五 》 载:“ 陈真人曰:‘ 两仪即太极也。太极即无极也。两仪未判 ,鸿濛未开 ,上而日月未光 ,下而山川未奠 ,一气交融 ,万气全具 ,故名太极 ,即吾身未生以前之面目。 ’ ” 清代全真道士刘一明在《周易阐真 》 中 ,又称:“ 古人强图之以 □,强名之曰道 ,曰虚无 ,曰先天一气 ,曰无极 ,曰太极。曰道者 ,无名之名也;曰虚无、 无极者 ,自未生物时言之;曰太极一气者 ,自方生物时言之。 ” 但是 ,无论如何 ,“无极 ” 和“太极 ” 讲的是一个道理 ,“ 无极 ” 而“ 太极” 是一个公认的理念。
七、 结语
由于《李氏家谱 》 及千载寺碑残缺不全 (现存 25页 ,后面大约有五六页被撕毁;谱中《十三势功歌 》仅存前半页 ,《太极拳养生功谱 》 等无存、 记载不详 ,笔者只能通过对有关人物、 太极拳理论、 太极拳理和现存《李氏家谱 》 中的拳论的比较分析 ,推测出一种
比较合于情理的结论。鉴于篇幅所限 ,有的内容不能展开探讨 ,以后会根据资料的不断发现逐一道来。本文的结论是否符合当时的客观事实 ,需要有志于考证的专家学者做进一步的研究。当然 ,笔者也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9 0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痛快 省了找杂志翻来翻去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东湖街道布心路1023号东乐花园57A栋4B
联系电话:0755-89982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