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习练陈氏太极拳二十多年来,对陈氏太极拳的感触很深,我经历了十余位恩师的指导及教诲,学到了很多知识,感谢我的各位恩师.
jpg
我1986年,离开家乡,独自一人踏上了去往河南的火车,在尚志火车站出发,我的父亲含着眼泪在栅栏外面为我送行,目光里流露出舍不得,不忍我离去,可我却不谙世事,毅然的无情的登上火车,开始了我与太极拳的不了情缘
jpg
记得那时坐的火车是京广线的18次特快,在新乡下车,车上很拥挤,只在车厢衔接的过廊里蜷缩着,满怀的希望与热忱,别的也就无所谓了------。到了新乡,到一家新华书店买了《云笈七缄》及《寿亲养老》系列书的几本,有关养生,延命,写的很好。我打小就喜欢古籍书,还叫我哈尔滨的二姐给我买了《康熙词典》。看着新买的书,揣着怀里的希望坐上了去往陈家沟的客车,温县陈家沟是陈氏太极拳的发祥地,历史悠久,300多年的历史,我是在小人书《偷拳》里了解到的,杨露禅偷拳的经历深深地打动和感染了我,这也可能是我要去陈家沟的原因吧。做了几小时的车,到了陈家沟。陈家沟是一个村落,当时很落后很贫穷,太极拳使这座传统的普通的村庄变得神奇、神秘、不可思议、难以想象,可一旦脚踏实地,却是又一番感受,难以言表
jpg
当时的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只有一所,大门,广场,花坛,演武厅。演武厅是小二楼,约3、4百平方吧,演武厅后面是食堂,外面有一口大锅,给学员们烧水用的,演武厅的右后方学员们住的宿舍,均是四人间,有风扇,条件比较简陋。院墙内的树上知了叫个不停,我懂了“蝉联”的含义。天气比东北热了好多.
jpg
常规的的入校,报名,学费好像是60元,学一套陈氏太极拳老架,及一套剑法。安排住宿,一起妥当,便开始了我的习拳生涯.
终于开始习拳了,兴奋、喜悦、好奇、开心好多情绪交织在一起,开学的第一天,老师领着我们去了名副其实的沟里,在那里练习桩功,缠丝功。一直练了半个多月,我们老师叫陈孬,人可不赖,教我们认真仔细,很严厉的,30左右的年龄吧,我最害怕的就是晨跑,跑到赵堡,快到终点时,再来个百米冲刺,好累吆,我那时的体重估计不到50公斤,整个人都脱象了,但精神头蛮好的,因为爱好,也就无所畏惧了在学校里,陆续认识了陈世通、陈伯先、陈正雷(当时是校长)、陈小星、陈长流、陈小六等各位老师,也得到了他们的教会和指导,获益匪浅,那时的老师们教拳是很认真的,他们不善言谈,也讲不出大理论,但做错了就会给你一一纠正,不辞辛苦,我深深的感谢指导过我的老师们,尽管我到现在还是个太极拳爱好者,师恩难忘.
jpg
太极拳的每招每式的习练是很不容易的,要反复练习,纠正,老师看完了,再练再纠正,我用了大概半年左右吧,学会了一路拳,仅打个架子而已,每天十遍二十遍的练习,很苦的.
jpg
我打听到有一位早年跟随陈发科先师在北京教拳的老师-张毛堂,去他家,向他老人家请教,老人很好的,一个人生活,为了能学到东西,张老师种地时我跟着种,什么撒种、上肥、培土,我就学着弄,渐渐张老师就肯教我了,他打拳和学校的是不一样的,也就是现在的83式,但我就和他学相同的招式,张老师打拳全身骨节响,很正直的一个人,记得一次陈家沟周边的果园要请张老师为他家看护果园,镇住偷果的村民,给现金500元,可张老师一口回绝了,其实他当时也不富裕,我们一起吃饭,我学着做面条,就这样,我常常到张老师这里来学艺.
jpg
我当时还幸遇到一位老师,就是陈伯先老师,他是小架传人,当地著名的农民书法家,当时就有不少学员请他题字,最后一笔他要震脚发劲的,当时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内的碑文及陈王庭与蒋发的碑画都是陈伯先老师写画,一对小两口凿刻于碑上的。就是现在学校过廊的碑。我和同学们去他家,他也为我们讲拳、教拳。也和学校的不一样,叫小架。一次在他家,他为我们讲反擒拿,当时可不懂,我一个右直拳,他接住后,反背一拧,我右膝跪地,当时裤裆就开了,把大家搞笑了,我却很不好意思,回学校时夹腿走路,简直就是钳羊马.每天在刻苦的练着,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
jpg
浙江学员掌劈脚揣石柱
食堂师傅走圈迎战学员.
呵呵,下回分解. |
|